(一) 音乐导入,营造学习氛围
在正式开展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导入,为学生营造与本节课相契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提高学习兴趣。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在课前,教师可为学生播放谷建芬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奏与第一乐段,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感受诗词的意境氛围,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究兴趣。此外,在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及,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不仅要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还要培养其感性意识。通过音乐的导入,以音乐配合古诗词可使学生感受到诗词的意境美,学生在此背景下阅读、朗诵更有代入感与沉浸感,在深入理解诗词情感、提升审美情操的基础上,也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以歌认字,创新识字教学方法
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期,但识字较为枯燥,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音乐中识字。通过教学生唱儿歌帮助学生熟悉歌词,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歌词中的每一个字[3]。例如,教师可每周教学生唱一首歌曲,如《蜗牛与黄鹂鸟》《小学生守则之歌》《笠翁对韵歌》等,通过生动活泼的歌曲,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氛围中认字识字,在提高识字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同时,这也非常符合部编教材先识字后学拼音的思想。
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创新识字教学方法,可通过创编儿歌、编字谜歌的形式增强学生的识字乐趣,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并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思维想象力。如编创字谜歌“一物生来味道好,半边有鳞半边角。半边河里把水游,半边山上来吃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对猜谜有着极强的兴趣,非常愿意投入其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自己编字谜歌,如“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开嘴,小口里面藏”。帮助学生深入记忆字的间架结构,增强学习乐趣,加强对生字的记忆效果。
(三)以音乐为朗读背景,升华情感体验
朗读具有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获得更多感性经验、发展学生思维的多重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需重视朗读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并做到以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注重文化思想熏陶与道德情感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时背景音乐应根据不同文章类型匹配不同风格的音乐。
记叙类文章,此类文章通常有着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明确阶段划分,且篇幅较长,所以可选择有较强故事性的音乐。如在讲文章《丑小鸭》时,可选择音乐剧《丑小鸭》的相关音乐作为课文朗读的背景乐;再比如《雪孩子》,教师也可以寻找同名电影音乐作为配乐。
说明类文章,此类文章以说明为主,没有大起大合的情绪以及强烈的情感色彩,所以音乐选择范围较广,多数时候可选择一些轻柔舒缓的旋律。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涉及地域性,如《金字塔》,此时就要注意音乐的风格,可选择与其地域有关的音乐。
古诗词,对于此类题材,教师可以选择与诗词同名的音乐作品,或是中华民族音乐、古典乐器演奏的乐曲等。但针对部分诗词,背景音乐选择还要注意细节问题,如《从军行》《凉州词》等边塞诗,背景音乐可选择牛角号、琵琶、羌笛等[4]。
散文,这类文章音乐选择范围较广,多数时候可以选择典雅的音乐,但需要注意音乐的情绪要符合散文的情感基调。例如,《秋天的雨》可以搭配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经典钢琴曲《秋日私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可以配合班得瑞的《春野》,通过音乐背景,升华学生对于文章的情感体验。
(四)借助音乐感染力,探究文本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经验,对文章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主动探究,进而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在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与较强的思维能力,对此,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以有效手段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此时,教师可以在阅读中充分运用音乐的功能,通过不同音乐旋律帮助学生感受、理解文章中描述的内容与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感知力。
以《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为例,文章要求学生认识自然中万事万物是相互关联的,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的意识,如树叶枯萎会形成肥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土壤,植物生长又会为鸟类、昆虫等生物的生存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而鸟又对于自然有着极大益处。但如果人类不爱护自然环境,大量砍伐树木,则会使昆虫与鸟类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致使害虫泛滥。最终,树林被毁灭,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会由此遭到严重破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每个环节插入如昆虫的虫鸣、百鸟共鸣的美好音乐旋律。通过音乐的融入,渲染文章的意境与氛围,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感受文章情境,并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在脑中想象描画文章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以乐感控制阅读节奏,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且充满魅力的课堂,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并对教学节奏予以精准把控。教师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可通过选择恰当的音乐,以音乐强烈而鲜明的节奏感对教学进程加以把握,从而做到课程推进的张弛有度,让教学进程也有着“导入—推进—收束”的起伏,形成一种近似于音乐节奏的结构美感,切实提升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感染力[5]。而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着良好的组织能力,精准找到课程的切入点,并灵活运用音乐,将课堂内容设计得高潮迭起,进而增强学生的沉浸感,深入领略文章的魅力。
例如,在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可以将本文中的“关心女佣”“救助车夫”“谈《水浒传》”等情节配上一段段音乐,在看似平行的结构中不断推进情感,让学生找到与作者隔空对话的切入口,领会作者传递的情感,体会鲁迅的文学造诣与文章魅力。而学生在此过程中也会随文章内容情感起伏变化,收获特别的情感体验。在开展《卢沟桥的狮子》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的观点,采用温柔的舒缓音乐与枪林弹雨的视频资料,营造差异化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不同风格音乐营造的氛围中体会战争的残酷,铭记历史。通过巧妙的音乐融入,将整个课堂节奏从平缓带向急促,将学生从现代和平自由的美好盛世带入到民族危亡的紧迫时刻,更好地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绪与思想主旨。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识字与阅读教学中融入音乐,需要教师全面考量音乐运用的形式、时机、频率以及与课程内容的契合度,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以及良好的文本解读能力。对此,教师应根据教育形势,准确把握语文学科本质,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持续提升自身音乐素养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将音乐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焕发语文课堂活力,让识字阅读教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