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要引领学生沉浸于民族音乐、民族戏剧中,感受作品的情绪,体味作品的情感,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获得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度理解。本文主要从民乐营造氛围、调动感官体验、互动增进体验以及展示审美创造等角度,阐述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课堂;体验
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融合,能增进学生的音乐体验,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能引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从多角度去探索音乐知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音乐教学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情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探索、感受,让他们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要立足生本,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他们构建真实的情境,为他们补充民族音乐、戏剧的背景知识,让他们有更多欣赏、体验、感受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感悟的过程中获得个性化理解,能让他们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学生能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审美享受,能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
一、民乐营造氛围,形成真实感悟
学生在欣赏民族音乐、民族戏剧作品时如果只限于感官的体验,不用心去感受,就会使理解囿于浅表,难以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的领悟。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沉浸体验的机会,鼓励他们去欣赏、联想,能与民族音乐、民族戏曲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爱上民族音乐作品,继而去理解民族音乐语言、感受民族音乐内涵。小学生因音乐知识储备不足、掌握的技能较少,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吸引学生融入民族音乐作品中去体会、感悟。
1. 化无形为有形,准确把握情绪
旋律是塑造民族音乐形象的主要方式,也是民族作品的灵魂,它蕴含着作曲家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生活的感受。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感受旋律的现状,以多媒体手段呈现形象生动的视频,以促进对民族音乐、戏剧情绪的把握、体会其中蕴含的独特情感。
如在学习《听:京调》时,教者戴着画有京剧脸谱的头饰走进教室,以多媒体播放《苏三起解》,接着让学生说说视频中进行表演的是青衣还是花旦。学生再次欣赏,并说一说演唱时用的是真嗓子还是假嗓子。教师示范真声与假声,让学生通过对比,能感受到假嗓子具有高、亮、脆、尖且穿透力强的特点。教师先范唱《苏三起解》,让学生来尝试,再把音调升高、位置提高,利用头腔共鸣演唱,再让学生试一试用假嗓子演唱,为彰显效果,教师为学生录音,再用计算机上的Goldwave软件将音调升高,再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京剧作品的特点。学生欣赏《京调》的引子部分,边打拍子边感受京剧过门的音调,在强拍时拍腿、弱拍时拍手心。学生听第一部分的旋律,女生随旋律做旦角的动作,男生边听边轻打拍子。学生听第二部分的旋律,男生随旋律做生角的动作。教师以多媒体营造氛围,让学生去细细体会作品中欢快、活泼的情绪。
2. 变内隐为直观,开阔学生视野
教师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为他们提供民族音乐、民族戏剧背景知识,以增进他们对民族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教师借助视频、图片等丰富载体,增加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储备,提升他们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梨园英秀》时,教者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动画,让他们说说从戏曲动画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现我国京剧有哪些特点?视频能帮助学生感受京剧鲜明的特征,有“四大行当”,包括生、旦、净、丑等角色,其中“生”是指男性正面角色(除花脸、丑之外),有正义感的中老年男性是老生,清秀英俊的青少年男子是小生,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是武生,扮演儿童的是娃娃生;“旦”是女生正面角色,包括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等;“净”是相貌特异的男性人物;“丑”是喜剧角色,又分为文丑与武丑。有“四大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分别指喊嗓、念白、表演、形体动作。教师借助视频,能够增进学生对京剧这一国粹的认识,吸引学生沉浸其中去欣赏、感受。在学生初听歌曲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梨园英秀》这篇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戏曲创作运用了哪些素材?学生有了背景知识的支持,他们能充分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涵。
3. 变单调为丰富,充分体悟情感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以听赏、表达为主,这样的欣赏形式显得单调,学生的体验也会浮于表面,不能主动沉浸于作品中。教师要借助华夏器乐、多媒体等辅助工具,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欣赏民族音乐,充分体悟其中的情感,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
比如在学习《喜洋洋》时,教者让学生欣赏音乐《喜洋洋》,说说音乐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学生再听音乐,师生选可以择自己喜欢的动作进行律动,感受音乐的情绪。教者提出问题:这段音乐有几个部分,在三听乐曲的基础上画出旋律线,分析乐曲段落,并留意乐曲中有哪些乐器的声音?学生听到了笛子、二胡等乐器的声音。教者提出问题:笛子的音色到底是怎样的?并为学生范奏江苏民歌《茉莉花》,让学生感受笛子音色的特点。师生合奏二胡,让学生了解二胡音色,并交流演奏的感受。教者示范演奏民乐,给学生带来丰富多样的感受,能增加他们对民族音乐情感的体悟,能帮助他们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调动感官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体验,能让学生将欣赏民乐作品后的感受转化为参与实践的动力,能吸引学生融入作品中,运用自己的多重感受去体验作品,通过动耳听、动心悟、动脑思、动口说,学生能与民族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能收获愉悦的学习体验。
1. 融入情感感知,调动情绪体验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中,学生如果缺乏情感投入,以被动接受的方式去学习,就难以获得真切的感受。教师要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调动他们的内在情感,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去体验,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振,收获愉悦的学习体验。教师要运用图画、视频、动画等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沉浸感,从而能实现以情感促进体验的效果。一些民族作品所处的时代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特定的历史,帮助学生体味乐曲中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教师要根据学生难以理解革命根据地人们欢庆胜利的心情,为他们创设教学情境:你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品尝美食的同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飞速奔驰的高铁,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有琳琅满目的商品,面对这些幸福的生活,我们也要知道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烈们团结一致,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祖国的解放以及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师让学生观看女生齐唱的视频,看到人们庆祝革命胜利的场景,感受欢乐的气氛以及人们喜悦的心情,从而能主动融入情境中,用心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借助范唱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作品旋律,能丰富他们对音乐情绪的感知,增加对民族音乐作品特点的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抒发情感,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获得愉悦的学习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