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音乐教师要坚持以美育人的根本宗旨,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堂主线,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抓住音乐要素引导倾听,促进积极欣赏;整合个体认知器官运作,拓宽音乐表现;丰富教学手段,增强音乐感知;开展音乐创新表演,深化音乐理解”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审美体验,了解世界音乐文化,领悟中华传统艺术精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鉴赏课;有效教学
对于音乐课程中的“欣赏”,部分教师认为不好教而且教不好,赛课或者教学交流中也会尽力避开这样的课题,其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难以将抽象的旋律与其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有机联系起来,对情绪的把握容易流于表面;二是以往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学程序相对单一,使得学生大多只是机械地听,课堂上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等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兴趣、想象、创造等方面的体验,导致音乐教学的审美性、艺术性匮乏。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感受、体验和表达。为了让欣赏课教学更加有效,笔者对此展开了探索。
一、抓住音乐要素引导倾听,促进积极欣赏
欣赏是一种以听为基础的,感受音乐的变化,生成画面、形象和情感的过程。如果脱离音乐本身的要素,仅通过教师的讲授、描述,学生就很难将抽象的旋律与所表现的内容勾连,情绪体验多半是肤浅的,这样的欣赏课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变成了教师的单向说教。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情况,教师可以抓住音乐的要素,引导学生倾听、比较,既要让他们掌握如何欣赏的方法,更要帮助他们建立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瑶族舞曲》一课时,首先,教师介绍我国多个民族的名称、穿着、风土人情,突出介绍瑶族,以期加深学生对瑶族的印象。然后,播放音乐,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想象瑶族人民在干什么(分段听,停留思考作答),引导学生通过感受速度、力度、乐器的变化,进而联想出一幅从夜晚瑶族姑娘们轻歌曼舞,到小伙子加入后热烈狂欢的画面,并体会音乐在情绪上的转变。接着,分段出示第一、二主题的曲谱,引导学生跟唱,观察节奏从舒缓到紧密的起伏,根据情绪的变化,选择合适的速度演唱乐谱,从而让学生理解音乐要素与所表达的内容和情绪是统一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欣赏的方法。最后,教师将乐曲整体再次呈现,使学生牢固掌握曲式结构的知识。
二、整合个体认知器官运作,拓宽音乐表现
音乐欣赏教学并非单纯的听,应该结合律动、画图、歌唱、表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并能通过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
律动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能使枯燥的课堂焕发活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带来独特的学习体验。交响乐中的力度、速度、节奏、曲调、乐句、曲式等均有鲜明的表现与变化,能激发学生的律动反应,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画图活动是指,用图像表现声音,产生形象,以简单的线条、色彩等表现音乐的一种教学方法。悠扬的笛声、欢快的情绪、高亢的旋律、异域的曲调……这些都会促使学生在头脑中生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与现实的联系。
视唱是加深学生记忆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视谱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给曲调配上合适的歌词,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对于“丝绸之路”主题的音乐欣赏,可以根据内容和旋律给主题配上一句话“我站在漫漫黄沙古道,去追寻那段岁月,辉煌的历史,伟大的张骞,造就了丝绸之路”。
表演则是深刻欣赏后的输出与升华,是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整合。对于动物主题的音乐欣赏,教师可以根据标题和音乐要素,引导学生想象角色与剧情,设计场景和动作、语言和神态,在充分理角色与剧情,设计场景和动作、语言和神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以音乐剧的形式开展全员表演。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音乐感知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欣赏课上若单纯依靠听觉或过多的讲述,他们会觉得平淡乏味,容易忘记。因此,教师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帮助他们提高欣赏兴趣,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的内涵。教师应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领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说一说、唱一唱、动一动、画一画、敲一敲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有效感知、理解音乐。
以“说一说”的教学方法为例,“说”是让学生说出聆听后对作品的具体感受。在欣赏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开口表达,并尊重他们独特的见解。对于一年级上册《小青蛙》一课,教师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象:有的学生说小青蛙在游泳,有的学生说小青蛙在晒太阳,有的学生说小青蛙在蹦跳,还有的学生为乐曲编写出一则简短的故事。这样,以“说”为抓手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
四、开展音乐创新表演,深化音乐理解
所谓表演,就是对音乐进行二次创作的一种行为。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曲目开展创造性的演出,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音乐,实现高阶审美目标。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活力。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小蜻蜓》这首赏析歌曲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小蜻蜓是如何在草丛中低飞的,是如何在空中翱翔的,又是如何在水潭中横着飞的。在了解过蜻蜓的飞行特性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一边唱,一边在课堂周围学习蜻蜓高飞、低飞、侧飞等,以此提高音乐表达能力。同时,在模拟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一组都有一名具有良好舞蹈表现的学生,这样既可以使表演顺利进行,又可以带动相对后进的学生切身参与。在表演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小组评价,对他们的表现做出整体性评价,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吴奕颖.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改革策略[J].天津教育,2023(22).
[2]郝勇颖.律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探讨[J].新课程,2021(35).
[3]杨悦.审美体验视域下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与探索[J].启迪与智慧(上),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