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浅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的策略

作者:辽宁省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港小学 周锐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4-01-23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用心倾听,模仿节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节奏感;要灵活地运用身体动作,通过玩游戏来加强节奏感;通过有趣的辅助工具,使学生感受到节奏的变化;利用歌曲的辅助作用,牢牢掌握节奏的特点,最终实现学生音乐素养和节奏感的同步提高。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训练;音乐教学;

  1 引言

  在当今的教育形态和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教师不断地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人才。在小学教育中,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关键。然而,就目前的现实状况而言,中国小学音乐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进行有规律地进行节奏训练,这就不利于学生的领悟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节拍训练,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节奏训练的重要性 2.1 增加音乐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节奏训练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将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当成第一任务。节奏指的是存在规律且均匀的进程,能够将自然界一切生命现象反映出来。音乐也拥有较为固定的旋律,能够带给聆听者美的享受。节奏可让毫无规律、复杂的声音和动作在一定的时间内形成有规律的次序,因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教师可在上课时为学生演奏带有较强节奏感的鼓,也可准备一些拥有不同水位的玻璃瓶,借助这些打击乐器展开节奏感训练,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当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瓶子所发出的声音,能够逐渐掌握个人喜欢的节奏,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节奏的概念。

  2.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节奏训练可有效增强学生的节奏感,节奏感指的就是学生对节奏最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是其掌握旋律的一个重要能力。从简单来说,指的就是学生对音乐所呈现出来的感受与能力。节奏能够更好地传递情感,如果学生能够拥有较强的节奏感,那么就能更好地欣赏和感悟音乐。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各项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因而教师更应当重视节奏训练的开展、节奏的培养,而这也能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相关要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节奏训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音乐理论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更加灵活和生动。教师需灵活运用节奏训练,带领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激起学生的创作欲,带给学生更多的灵感,使其能够创造出更加独特的音乐节奏。当学生能够发挥聪明才智创作出第一个音乐节奏后,其自信心将会得到极大提升,也会产生愉悦感。

  3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节奏训练的方法 3.1 学会聆听,模仿节奏感

  节奏感并非是音乐学科所特有的,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存在规律和节奏,要想最大程度提高节奏训练的效率,教师就需先带领学生认真聆听,发现生活中隐藏的节奏感,能够一边学习一边模仿。生活中带有节奏感的现象有很多,如走路的节奏感、钟表走动的节奏感、水流的节奏感等。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和理解难度,教师就可在上课时带领学生感受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节奏,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音频,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音频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些音频属于怎样的生活现象?你能分辨出哪些呢?”学生需认真聆听,并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节奏感的模仿,用手打出相应的节拍,看看是否能够将这一节奏模仿出来。在开展节奏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需先带领学生了解不同的节奏,并根据其规律逐渐进行模仿,而这可提升学生的节奏感。这一过程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部分教师未能重视这一环节,无法取得较好的节奏训练效果。音乐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教师需灵活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现象等,带领学生感知节奏,不断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可带领学生借助笔、筷子等敲出声音与节奏,聆听水滴的声音、黑板擦与黑板摩擦的声音。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与事物开展节奏训练,可大大缩小音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消除学生对节奏的畏惧心理,帮助学生积累更多节奏知识与音乐知识。

  3.2 运用肢体动作,感受节奏

  在音乐的具体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因此,教师需逐步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和体会节奏的快慢变化。小学阶段的学生尚不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较高的认知水平,如果仅是依靠口头讲述的方式,那么学生将难以准确把握节奏的快慢,也无法形成良好的节奏感。面对此类问题,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具有较强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能够利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感知和体会节奏的快慢。在课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肢体进行拍手、跺脚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慢慢地进行拍打,并逐步加快速度,在原本的速度上逐步增加一拍。之后,教师需停下带领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相应的问题:“同学们,加快速度和放慢速度是否会产生不同的节奏感?这些节奏之间存在怎样的区别?”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就会产生一定的感受,并认真回答问题:“加快速度后,节奏会变得较为急促;在放慢速度后,节奏就会变得较为舒缓。”利用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感受节奏的概念,也能明白不同的节奏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种切身感受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与认知水平,使其逐渐掌握一些较为基础的节奏认知。

  当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后,教师就可带领学生欣赏一些古诗词或简单的歌曲,借此开展节奏训练。其中,古诗词是开展节奏训练的首要选择,这是因为古诗词具有较为丰富的情感,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因此,教师可选择一些带有较强节奏感、丰富意境,以及学生较为熟悉的古诗词开展节奏训练,如《鹅》。这首古诗词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节奏感,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诵读古诗词,在一呼一吸、一词一句中细细品味诗歌的抑扬顿挫,牢牢掌握节奏感。在学生完成第一遍的朗读后,就需要一边拍手打出相应的节奏,一边进行朗读。利用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节奏感将会得到极大提升。

  同时,教师还可开展一些带有节奏感的游戏。刚开始训练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拍手训练、跺脚训练等,促使学生细细品味和感知节奏。当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后,教师就可开展有趣的律动游戏,播放带有较强节奏感的音乐,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做出相应的动作,如将拍手变为点手背,将拍手变成转手腕等。这些动作看似较为简单,但要想不出错并始终保持较快的速度,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在上课时灵活运用这些有趣的肢体训练,满足学生当前好动、好玩的性格特点,同时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3.3 运用各类道具,调整节奏变化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