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传统文化吟诵与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圆融微探——以小学吟诵音乐活动课教学为例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邢天月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4-01-23

正在加载图片

  图2:笔者编创《游子吟》诵读时值谱

  2.吟诵与奥尔夫打击乐融合

  1965年美国发起“曼哈顿尔课程”研究,其推出的课程指南中提到“通过体验学会分辨声音、感知声音的排列方式,批判性地判断声音的安排是否有效,鼓励学生考虑其他声音排列选择”和“掌握能实现其音乐构思的简单技巧。”⑤[6]这两个教学目标引发笔者思考,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师要根据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进行融合,不能只关注到音乐的本体或为了融入传统文化而忽略音乐要素及审美体验。教师应以学生主体,采用引导式教学语言,在每个教学点的设计中,力求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实现音乐能力到艺术素养的提升。

  (1)打击乐初步伴奏

  在第二课时的打击乐初步伴奏教学中,教师先解读作品意蕴,后带领学生有指导性地探索打击乐音色。教师先让学生聆听各类打击乐的音色,初步了解音响效果及听觉体验,自主选择合适的乐器。后给出示范配器的伴奏形式,即在吟诵初终部分,两位学生分别用木鱼和碰铃即兴演奏,渲染悲伤的氛围;一位同学在音节停顿地方敲击三角铁作为伴奏填充;一位同学在韵脚(“归”和“晖”)处,从低到高划奏音树表示韵尾腔化的特点。最后邀请一位学生表演吟诵,教师指挥这四位同学为其伴奏。表演结束后,要求学生讨论整体演奏效果,探讨各部分示范伴奏安排的合理性。最后鼓励学生基于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尝试其他打击乐编配伴奏。这一循渐性教学过程与“曼哈顿尔课程”中“通过体验学会分辨声音、感知声音的排列方式,批判性地判断声音的安排是否有效,鼓励学生考虑其他声音排列选择”的教学目标在内涵上相一致。

  (2)打击乐固定音型伴奏

  在第二部分打击乐固定音型伴奏教学中,教师将固定音型伴奏分为节奏和旋律两个部分。在节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其他的乐器(如木质和皮革类打击乐)及合适的节奏型(如ta-a、titi ta等)丰富伴奏形式。在旋律伴奏上给出在铝板琴上敲击波尔动五度(do sol do sol),引导学生编配三音列音块旋律的具体要求(见图3)。三音列作为旋律基石,避免了音条乐器演奏时不协和的音程出现,在减少了技巧学习难度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多声部合奏的教学效果。

正在加载图片

  图3 三音列(do re mi)旋律编配谱例

  (3)吟诵与奥尔夫打击乐表演

  在第二课时的最后一部分吟诵与奥尔夫打击乐表演教学,教师设计ABCBA’的五段体表演。引子部分(A段)鼓(ta-a)、双响筒(titi ta)和铝板琴(do sol do sol)两小节为一组,逐渐进入到多声伴奏。在吟诵部分(B段),鼓、铝板琴和双响筒在这一部分做反复伴奏,三角铁和音树的具体演奏要求如上。随后铝板琴演奏停止,鼓和双响筒在这一部分做节奏重复伴奏。一位同学用音块演奏图3旋律,其他未表演的同学在音块演奏后轻声歌唱(C段)。歌唱作为间奏丰富了结构内涵,紧接着重复之前的吟诵部分(B段),结尾部分(A’段)出现与引子相对的声部进行,各配器逐渐弱化作为结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笔者设计整体表演为五段体,学生在音乐活动过程中通过表演学习作品结构,让学生感受整体表演的对称与丰实之韵,积累艺术创作的经验。这一教学设计与“曼哈顿尔课程”中“掌握能实现其音乐构思的简单技巧”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

  3.吟诵与音乐戏剧融合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继赫尔巴特提出“新三中心”,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主张“从做中学”的观点。在第四课时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字词分顿表演词语含义,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人物表演。教师旨在通过戏剧性的情节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教学紧紧围绕“新三中心”,即学生通过艺术活动掌握音乐实践经验。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吟诵,一组学生表演人物,教师指挥各打击乐,排练以吟诵为主题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将音乐戏剧融入综合性艺术表演中,不仅可以形象地演绎作品情节,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人物角色的理解能力和舞台表演意识,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的经验。

  笔者目前的研究进度,已初步建立吟诵音乐活动课的教学框架,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音乐与语文跨学科融合的内容,在前人多为研究学唱吟诵谱的音乐活动之外,与原本性音乐教育圆融建立起开放式教学实例。在之后吟诵音乐活动课持续性研究中,解读新的作品与原本性音乐教育中的声势律动融合,探究其与身体动作的毗连之法等,是笔者下一阶段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张思齐.管建华世界音乐教育观念探微[J].中国音乐,2022(01),173.

  [4]徐健顺.什么是吟诵[J].小学语文教学,2014(03):21.

  [5]陈瑶.常州吟诵融入音乐教学中传承的困境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21(07):33-34.

  [6]迈克尔·L·马克(管建华译).当代音乐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注释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2张思齐.管建华世界音乐教育观念探微[J].中国音乐,2022年第1期,第173页.

  3徐健顺.什么是吟诵[J].小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3期,第21页.

  4陈瑶.常州吟诵融入音乐教学中传承的困境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21年第21期,第33页.

  5迈克尔·L·马克(管建华译):当代音乐教育[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