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策略

作者:福建省厦门市集美第二小学 蔡锦桂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4-01-10

  (二)浇灌创意之花:设计多感官参与的体验活动

  “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活动”是以生为本的自主活动,而“体验”则指向活动中学生的内心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要想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就得主动参与聆听、演唱演奏、体态律动等多感官互动参与的体验活动。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鲜活、有温度的音乐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将音乐相关的知识与情感变成审美体验过程中的养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发生、变化,并丰富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带来的音乐的不同层次的体验[6]。对于学生而言,多感官的参与,丰富了体验的层次,或聆听、或律动、或创意表达,这些活动犹如绵绵春雨滋养着创意之花,将学生最真实的感受与丰富细腻的情感相结合,能带给学生丰富的内心体验与精神感受,为其音乐创造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以《春》这节课为例,在完成主题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感受四个插部音乐。四个插部主要采用标题音乐的造型手法,乐曲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及人们无限欢欣愉悦的心情。基于此,“创设什么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发自内心感受到音乐的美?用什么方式可以让学生更细微地感受到音乐形象及音乐场景的变化与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等难题的解决成了教学的关键,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土壤。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师可采用多元互动的体验教学法,将乐曲四个插部以故事的形式巧妙串联起来,并结合律动体验、游戏互动、情境感受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使其围绕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聆听、感知、体验、表现四个插部表现的不同情境及产生的音乐变化,从而在音乐鉴赏活动中感受春天,寻找春天。

  教学片段:“变化聆听—多元体验—寻找春天”。

  第二插部———“泉水叮咚流淌”。初听,教师激趣设疑:“春天还藏在哪儿呢?”接着教师拿出蓝色宣纸作为道具,引领学生感受音乐形象———小溪流水的变化,并用蓝色宣纸进行创造性表现。有的学生聆听到小提琴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时,便用双手抖动宣纸的形式模仿泉水流水潺潺的画面;当音乐急转而下时,有的学生则拿起宣纸带动大臂挥舞表现泉水湍流而下的场景,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充满创造力。

  第三插部———“天空电闪雷鸣”。这个插部音乐的强烈冲突、对比是学生的兴趣点,于是教师问道:“突然,轰的一声,天空发生什么?”生动夸张的语言表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肢体表现出电闪雷鸣下的场景,对此学生有的抱头,有的捂耳朵,还有的跑跳,等等。其中有个学生抱头在原地转圈,教师问道:“为什么你这样表现呢?”学生回答:“因为音乐中低沉的声音让人特别害怕,小提琴快速的演奏让人感觉特别紧张……”可见,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多感官的积极参与下,学生时而随乐律动、时而静心聆听、时而创意表达,时刻感受着音乐带来的多样美。如此,音乐课堂变得真实而又自然,也让创造力的花儿开进了学生的心田。

  (三)收获创意之果:探索高阶思维养成的学习方式

  深度学习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是符合学习科学基本原理的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学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深度学习需要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也强调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外化,即教师要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过程,建立学生个体与正在学习的音乐内容之间的联系,将音乐内容的本质直观地展现出来,以培养学生探寻本质、灵活创新、深度加工的思维品质。同时,在深度学习的视域下,教师要将收获的音乐知识内化成学生的经验,并以此作为新起点,结合新的音乐知识进行良性循环的“闭环”滚动,探索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探寻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特征,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力。深度学习倡导学生在富有挑战性、多样化的真实情境中,在开放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参与实践、合作讨论、大胆质疑、自我反思,并能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可见,深度学习是真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也是促进高阶思维养成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应具备基础知识技能、综合能力,并关注思维方式的深度建构[7]。

  例如,在《春》的教学中,回旋曲式是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回旋曲式是一种曲式结构,特点是表现基本主题的旋律部分多次重复出现,且其他几个插部音乐穿插其中。如何让文本中的回旋曲式真正盘旋、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内心,使其感受到回旋曲带来的曲式美和音乐美呢?对此,教师可结合全曲的回顾聆听提出挑战:“让我们回味一下,春天都藏在哪里?请将代表音乐主题的卡片按顺序摆放。”接着引导学生用填图的形式将四幅表现插部音乐的卡片放到合适的位置,并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回旋曲式的结构,即“A-B-A-C-A-D-A”。之后教师可结合螺旋上升的板画为学生形象生动地介绍这种回旋曲式结构,并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敢于尝试,创造一部属于自己的回旋曲式作品。

  教学片段:“合作探究—小组编创—赞美春天”。

  教师首先出示几条旋律,让学生自主视唱。接着提出具体要求:“请各组按照回旋曲式的结构,讨论选择主题音乐和插部音乐,自由编创并进行小组展示。”

  活动中,笔者发现学生以四人一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主题音乐与插部音乐的分配,同时按要求大胆编创。其中一组的展示很有想法:主题音乐由两个学生用演唱结合乐器(钢片琴)演奏的形式组合完成,插部音乐则采用男女生不同的音色对比演唱。展示过后,这一组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曲式结构完整;相同的主题音乐用不同方式表现,更有层次感”。由此可见,有变化的音乐更好听,更吸引人。即音乐间强烈的对比冲突,以及细节上的细微处理,能给人们带来更多更好的听觉感受,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音乐美、曲式美。在这个看似简单的编创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探究,深度理解、掌握了回旋曲的曲式结构并创造性地将其融入回旋曲式作品的编创活动。在活动中,他们敢于质疑、表现,创新展示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音乐作品,也使学习过程中内隐的高阶思维深度建构过程得以显性化。

  又如,“生活里的春天”的教学编创环节中,笔者引导学生挑选合适的乐器探索生活中春天里的声音,从而为作品《春》创设意境。学生或选择错落有致地拍击凳子模仿打雷声,时强时弱;或用摩擦纸张的方式模仿风声,忽远忽近;或用空灵的音树营造微风轻拂的场景,缥缈悠远;或用马林巴弹性、清脆的声音模仿泉水撞击石面的叮咚声,清脆跳跃。在这一系列的编创环节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关联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开放、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参与实践、合作讨论、大胆质疑、自我反思,并进行音乐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整合,最终形成了一副美丽、灵动的春天画卷。这样一来,学生既收获了满满的自信和成就感,加强了彼此间的信任与合作,也在无形中培养了自我创新、深度加工的高阶思维品质,收获了更多的创意果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