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向问题解决
学生歌唱素养培养的过程中, 我们要正视平时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学生——音准偏离、歌唱位置偏下、歌唱状态松弛、声音缺乏美感和表现力等;教师——不关注音准、歌唱位置、关于歌曲的表达分析做得不够细致、缺乏歌唱技能的途径和指导等。[2]我们对歌唱教学难题的拷问目光聚焦到了这里: 如何区别轻声和虚声?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意识?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意境? ……无数个问题道出了教师心中的困惑,这些困惑都是伴随着缜密的思索从教学现场而来。笔者在苏少版《音乐》四上《西风的话》歌曲处理时,由浅入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西风姑娘短短四句话给我们带来了暖暖的回忆,更有软软的惊喜、深深的陶醉,你能品出来吗?歌曲的第一句旋律由低到高徐徐而上,仿佛回忆由远而近,由淡而浓,很快在新棉袍暖暖的包裹下轻轻掠过了,怎样才能唱出“轻轻掠过”呢?歌谱中有一个记号给我们提示了,你找到了吗? “变胖变高”与“荷花变莲蓬”都令人惊喜,仔细品味才能发现,快乐出现在第二句,你能唱出其中的奥妙吗? 它能用哪个记号来表示?惊喜在第三句的开头出现,你能唱成激动和狂喜吗?第四句的旋律线和前三句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特点?除了唱准唱好旋律节奏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这份陶醉久久不散呢?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整合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指向深度建构
传统歌唱教学以学会歌曲为主要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往往过于理性和枯燥, 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由于缺乏了解词曲作者的构思过程和学生自身的二度创作, 学生没法真正经历歌曲结构分析的智力活动,因而也无法形成歌唱的基本素养。
仍以《西风的话》为例,歌曲第一层次:情景发声,分小组单音模唱与叠加;歌唱第二层次:联觉初听,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情绪及歌词表达的情感, 自然而然揭示课题;歌唱第三层次:理性随唱,引导学生谈谈歌曲的速度、节拍、节奏的特点,同时自然地开展旋律随唱、旋律排序的活动;歌唱第四层次:联觉学唱,带着问题,动嘴不出声默唱歌词, 用联觉, 唱会的同时就唱好歌曲,声音控制围绕“陶醉”展开,唱好结尾渐慢的处理;歌唱第五层次:唤醒式小结,西风可以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可以是对青春不再的遗憾,更可以是一种爱的表达,爱的诗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歌曲,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歌唱第六层次:课外拓展,小组讨论这首歌可以在哪些场合, 采用哪些表演形式来演绎和表达,选择一种形式尝试表演。
(四)指向思维培养
音乐的学习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紧密相连, 在以上论述中,已提及到深度建构、问题解决等思维品质,这里强调的是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
1.培养学科思维
音乐学科思维是体现音乐性质和特点的思维活动,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多元化、全方位学习的路径,比如采用微课、电子白板、微课程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逐步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歌唱教学的主体,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尊重,引导学生提问、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方式。
2.培养批判性思维
所谓歌唱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就是注重学生独立、个性、新颖的音乐思维和想象能力。以往的歌唱教学,我们只是让学生知道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但并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歌曲的情感做出相应的艺术表达。
只有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 建构平等的对话和交往关系,才会推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歌曲的旋律、歌词,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挖掘歌曲的情绪、情感,从而选择相应的速度、力度、演唱形式等来表现歌曲。
除了以上四点“指向”外,歌唱教学还应指向音乐学习整体,不仅要让学科不再局限于学科,还要实现学科与学科、生活、大教育的贯通,从而达到整体认知、整体建构和整体运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黄伟平.中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新策略[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