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感知训练在少儿合唱教学中也尤为重要,主要是由于合唱是始于“感知”的一项重要的训练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思想与合唱教学深度结合,能让学生明白合唱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声部的训练中,教师需要构建合唱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结合音律随心而动, 并根据合唱艺术活动拓展相应的唱法练习,及时跟随指挥进行磨合与探知。由此,教师需要将以下形式的感知训练进行深度探究:1.高:高位置的发声、吐字状态是需要时刻提醒学生的;2.竖:儿童常常喜欢扁扁地、嗲嗲地说话,而歌唱时口型要相对竖立;3.深:儿童生活中的呼吸方式是浅且停留在上胸口的,而有质量的歌唱一定是建立在深呼吸的基础上;4.轻:只有轻声歌唱才能甩掉喉部的拙劲, 获得高位置的声音;5.柔:歌唱中需要注意控制声音的柔和度,柔下来才能聆听自己、聆听他人。
总之,教师需要重视对合唱技法的训练,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同步贯穿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在学生的读谱视唱、听力辨别、音准把控、声部配合等环节中给予全面综合的指导,以提高合唱教学的教学效率。
(三)重视品鉴探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在少儿合唱教学中, 要尽可能的结合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提升学员的音乐审美素养。不论什么门类的学习,都离不开“厚积薄发”四个字,合唱的表现形式、表现力非常强,学生要增强自己的能力,需要从方方面面来充实自己。声乐合唱是语言和音律结合的艺术,一个好的合唱团队,一定是声音经得起审美评定的,歌声能传情达意的。那么学生务必需要在方方面面得到汲取。如作品首先要尊重作曲家,教师就可向学生展现出各个合唱音乐的故事背景、创作背景、音乐家的思想特点, 让学生在学习合唱作品的同时了解音乐家的成长历史,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境是有利的。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时代的作品也需要体现出其准确性。比如江浙民歌相对委婉优雅,吐字靠前;西北民歌高亢奔放,有空间感,给人辽阔的感觉;两湖地区则风趣泼辣俏皮。而外国作品如意大利语歌曲的元音多,辅音少,要很注意元音的连接。更重要的是,音乐产生于语言,因此可以结合合唱作品,让学生从历史背景、地域文化、语言(方言)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补充学习,让学生认知到音乐艺术对提升自己艺术素养、综合素养的实践意义。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创造出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寓教于乐,讲唱结合,使得课堂富于生动性。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艺术表达门类,例如歌剧、舞剧、音乐剧;民族音乐、爵士音乐、流行音乐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引导学生拓宽自己的欣赏渠道, 有利于不断深化学生对各类合唱作品的理解,乃至提升美学价值观。
四、结语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 并在学习中认知到合唱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表达,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综合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磊.谈小学合唱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的途径[J].才智,2019,(09).
[2]马可.小学合唱教学实践探究[J].黄河之声,2019,(08).
[3]赵红梅.浅议儿童合唱训练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戏剧之家,2018,(35).
[4]王颖.在小学音乐课堂开展班级合唱教学的实践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C].2017 年.
[5]徐琛.游戏化学习———小学合唱教学的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C].201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