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重要性,从设计有趣的课堂游戏,激发学生识谱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聆听感受,增强学生识谱的自信、融入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辅以现代化教学技术,增强识谱学习的效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策略和方法,并指出,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要用心带领孩子们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让孩子们真正享受音乐学习的快乐,提高识谱的能力。
关键词:识谱 教学 策略
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带领孩子们畅游音乐殿堂的导游。《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并具体明确“1 ~ 2年级学生要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3 ~ 6 年级学生要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识谱,它涵盖了音乐知识技能等诸多要素和内容,如音准、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识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感受、理解、表现及创作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放眼课堂,我们重视了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但却未能获得预期的效果,甚至冲淡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不少学生对唱谱感到困难,甚至“谈谱色变”。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地开展识谱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设计有趣的课堂游戏,激发学生识谱的兴趣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儿童是从游戏开始学习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这种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或是激烈的竞争中, 不知不觉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教学三年级上册《DO RE MI》一课时,当孩子们对旋律初步熟悉后,我把学生分成七组,让他们随音乐说出每句开头音符的唱名:“DO”是鹿,是小母鹿,“RE”是金色阳光,“MI”是我叫我自己,“FA”是道路远又长,“SOL”是穿针和引线,“LA”这音符跟着SOL,“TI”是饮料和茶点。接着,带领孩子们用柯达伊的手势唱一唱做一做。
在认识了七个音符的基础上,将标有七个音符的头饰戴在孩子们的头上,让他们分别扮演七个音符,听到这些音符后从位置上边唱边跳出来。孩子们在这样的游戏教学中玩的不亦乐乎。他们快乐地认识音符,掌握唱名,这样的“识谱教学”不也焕发着光彩吗?此外,教学中我还喜欢用游戏帮助学生掌握节奏,如:全班同学围坐成“U”型,老师坐在“U”字口的中间,以手轻轻拍打大腿击二拍子,老师先用一种节奏喊出自己的名字,如“XX X ︱”然后再用同样的节奏喊出班上任意一名学生的名字,这名学生听到后要立即以同样的节奏喊出,然后再喊出其他同学的名字,如此不断接龙下去。这样的游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X X X ︱”、“X X X ︱”、“X·X X ︱”、“X X·X ︱”、“X X X ︱”等节奏型。
二、丰富学生的聆听感受,增强学生识谱的自信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唱歌、欣赏,都应该围绕‘听’这个中心来进行……”。或许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了聆听,但在这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孩子们在识谱学习时缺乏自信,甚至产生畏惧的心理。教学中,我们若能有目的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帮助他们搭起一座通往识谱学习的桥梁,这样或许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起识谱学习的自信。
三年级上册《木瓜恰恰恰》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聆听音乐并观察老师的动作,看谁能模仿的既快又准。(教师在歌曲每个乐句的最后一小节用手拍出“XX X”的节奏。)播放《木瓜恰恰恰》伴奏音乐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