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低段声乐作品《老师》中拓展延伸的软起音及“ao”母音归韵练习:
引导学生想象小花猫的轻盈步伐,轻柔地抚摸它的毛,训练“ao”母音归韵。
哼鸣“u”母音练习:
想象自己是一只强壮的老黄牛,步伐稳健,夕阳中牧归的心情。训练“mu”音半哼鸣的发声方式,寻找“u”母音的鼻咽腔共鸣。结合低段声乐作品《太阳花》《童心是小鸟》等拓展延伸的短跳音“a”母音发声练习:
想象自己是一只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小麻雀,小巧轻盈,迅速灵敏!“动物演唱会”氛围轻快,素材丰富,贴近童心,彰显童趣,有利学生轻松掌握练声知识。练声曲的创编还可结合音准、节奏、歌唱姿态、发声的口型、咬字吐字、音色、气息感知、起音、跳音、连音、长音等歌唱基础知识进行创编,建立学生的声乐学习概念,渗透基本发声原理,扎实训练基本功,实现有趣有效练声。与此同时加强学生在歌唱中的表演和形体的有机结合,获得声、情、形并美的声乐表演唱体验。
( 二) 稳定气息——— 趣练“金嗓铁肺”
“金嗓铁肺”是对具有超强声乐能力的人的褒奖之词。初学声乐,能够建立自如、流畅的运气系统,通过练习获得美好音质,即是实现气息训练目的。[1]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声的动力。”气息的流动有利声音流畅,气息的下沉有利声音的稳定。
如,呼气时,想象吹气球,绵延流淌的气息让气球慢慢变大,吸气时,自己的肚子就是那只气球,逐渐被稳定的气息充满; 或是吹瓶口练习,想办法让小口径的玻璃瓶发出稳定均匀的声音; 想象用力搬石头,让气息下沉……教学中,通过情境化练习代入“偷气” “抢气” “歇气”“狗喘气”“快吸慢呼”等呼吸方式,在趣味体验和实践中,开启学生由存储气息到运用气息的自如状态。良好的气息支撑,才能有效保障声音的质感。一呼一吸间,“抬起软腭打哈欠,打开喉咙气通畅,气沉胸底腰扩张,用力均匀声清亮……”小小口诀加深学生对呼吸过程的理解,结合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积累呼吸感知体验,让气息更有利地服务于发声。
( 三) 开发共鸣——寻找“自然立体声”
缺乏共鸣的声音“单薄”——缺乏立体感、“直白”——僵直没有流动感、“乏力”——缺乏弹性、“音域窄”——只有真声或真假声不融合。启蒙阶段,共鸣运用是形成良好音质的重要因素,然而“腔体共鸣”的概念对低段学生而言非常抽象。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身体里带着“随身音箱”,通过感知共鸣、运用共鸣及动态调控,一起发现“好的声音共鸣效果是自己调出来的”,引导学生做自己身体“发声室”的主人,做自己的“调音师”。
通常由学生的舒适音区起音,采用感官体验的方法,让学生从胸腔、鼻咽腔、口腔、头腔依次充分感知声音共鸣,并描述知觉体验。设定演唱情境及人物角色,比如,温柔的小猫,中声区音阶练习,体验鼻咽腔共鸣; 稳健的大象,低音区音阶练习,体验胸腔共鸣; 清脆的百灵,高声区音阶练习,体验头腔共鸣等。不同音区练习中对比音质音效变化,训练“调音师”形成敏锐的声音动态调控能力,让随身音箱发出富有色彩和变化的自然立体声。
三、童心展演,树立自信的歌唱心理
“童心展演”,即运用遵循学生身心特点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行符合学情、放飞童心、充满童趣的声乐表演唱学习展演或舞台实践。
舞台实践是声乐表演唱能力水平提升的必经之道。当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阶段性教学内容后,通过创设机会、提供舞台,及时进行组内、班级、校内外各类平台的活动展演。“经历过大小、气氛不同的表演场,就可以有出色的应变能力,克服一切不利于演出的因素,使自己的演出能挥洒自如。”[2]同时,教师还需跟进教学评价,使学生在实践分析中积累经验,获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