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声乐表演唱是将歌唱、舞蹈肢体动作相融合的一种综合性演唱形式,是最广泛开展的、适合少儿天性及认知规律的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之一。小学低段时期,学生童趣、活泼、善模仿,乐于载歌载舞的表达方式,是实施声乐启蒙教学的最佳阶段。本文运用“融合情境” “趣味练声” “童心展演”等方法,从建立统一的声区通道、建立稳定的歌唱状态、树立自信的歌唱心理等方面进行教学探析,借以优化声乐表演唱启蒙教学。
[关键词] 声乐表演唱; 启蒙教学; 方法探析
声乐表演唱是将歌唱、舞蹈肢体动作相融合的一种综合性演唱形式,是最广泛开展的、适合少儿天性及认知规律的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之一。小学低段时期,学生童趣、活泼、善模仿,乐于载歌载舞的表达方式,此阶段属于少儿音乐学习的起步阶段,更是声乐学习的启蒙阶段。因此,该阶段的学习应注重科学发声、气息运用、自然声区的稳定、共鸣腔体的开发及嗓音美化等基础性培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做好铺垫,也为提升歌唱水平打下扎实基础。
但从愈加丰富的少儿歌唱竞演中反观,目前少儿声乐教学还存在诸多弊病: 教师不能够对学生分层次、阶段化实施教学,忽视启蒙教学; 为迎合比赛高标准、高要求,不顾学生声音的张力和歌唱能力,让学生唱高音、唱大歌;作品脱离学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成人化; 训练形式单一;教学用语术语化等。由此,低段声乐表演唱教学过程中怎样切实有效地开展启蒙教学? 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科学用声、自然表演呢? 在日积月累的教学中我分别采取了“融合情境”“趣味练声”“童心展演”等方法,从建立统一的声区通道、建立稳定的歌唱状态、树立自信的歌唱心理等三个方面开展启蒙教学。以实践中的探究和思考,为优化低段声乐表演唱启蒙教学提供一些方法。
一、融合情境,建立统一的声区通道
低段孩子学习讲究直观、趣味,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才能促进他们对声区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身体里有三个“发声室”,一个在胸底叫“低音室”,一个在口鼻咽腔叫“中音室”,一个在后脑叫“高音室”,而连接三个发声室的地方就叫“走廊”,它们是通往各发声室的“要道”。练声就是在“发声室”玩“捉迷藏”。
教学中,笔者运用融合情境的方式和学生共同探索声音和气息通往的方向,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容易理解,易于接受。比如,缓速“u”母音的长音、连音等进行音阶上下行练习,运用趣味游戏,体验吹蜡烛或蒲公英的起势,亦可似欲打哈欠,气沉胸底,牙关松开,做好发声前的气息及口型准备,匀速运气。又如,高音区引导学生想象高原上的寒风,呼,呼,呼,感知高音室的发声; 想象夜幕下的牧场,风声低沉松弛,充分体验低音室发声。还可设计渐强至渐弱的力度变化引导学生感知气息量的大小,引导在学生舒适的自然音区间反复练习,在美的体验中找寻不同音区美的声音。
“唱歌就像修一条高速公路,如果修得平坦、贯通,就能供各种车辆通行。”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曾这样指出修建歌唱通道“公路”的重要性。如此融合情境的建立自然声区通道及音区间的平稳过渡,不仅培养学生动态调整发声的意识和体感,还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如运用自然童声的科学用声理念,掌握基本的嗓音护理保健,获得甜美、圆润、富有弹性与运动感的音色,为前期的启蒙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趣味练声,建立稳定的歌唱状态
初学声乐,很多学生都会因枯燥的理论、机械重复的练习感到乏味。趣味练声,不仅运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结合其生活经验诠释声乐理论知识,还通过营建游戏般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歌唱兴趣。
( 一) 练声初启——唱响“动物演唱会”
1. 设定情境的角色扮演,感知音区变化,建立音高概念。
如,音阶练习时可让学生扮演各类小动物: 小鸭子在郊游,“在低洼的池塘” “在草垛上” “爬到山顶了”等,通过情境,引领学生体验音高变化。
2. 结合作品创编练声曲,有效巩固歌唱技能,也有利于解决作品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