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关于音乐合唱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烟台市芝罘区毓璜顶小学 朱润莲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9-02-23

  摘要: 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合唱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中人人参与合唱活动, 共同分享集体合唱的成果, 从而促进每个学生音乐素养、合唱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合唱教学; 音乐审美; 创编

  一、合唱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音乐素养存在差异

  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都是不同的,音乐素养也有差异。同一首歌,音乐素养好的学生听唱几遍之后,很快就能学会;音乐素养较差的学生,自认为已经学会了,可是让他单独演唱时,却唱不完整。

  2. 教师刻意回避合唱教学

  合唱歌曲艺术鉴赏价值很高,相应的教学难度也较大。教唱合唱歌曲时,由于各声部节奏与旋律差异明显,合唱难度大,有的教师就只教唱主旋律声部,二声部由于不顺口,就避而不教。

  3. 教材编写不合理,学生有畏难情绪

  笔者使用的三年级教材出现了《美丽的黄昏》《白鸽》这样的轮唱歌曲。而三年级之前,学生没有接触或者没有系统地进行过合唱训练,缺乏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因此学生对合唱歌曲有畏难情绪,自信心受挫,学习效率不高。

  二、明确合唱教学的目的

  1. 合唱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阶段的合唱歌曲主要以二声部为主,高低声部节奏和旋律各有不同,这对于训练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如音准、节拍、节奏有很大的帮助。

  2. 合唱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合唱艺术是集体歌唱艺术,是旋律美、节奏美、复调美与和声美的高度综合。如《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以生动的音乐形象,深刻的作品意境,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熏陶,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 合唱教学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合唱重在配合,需要歌唱团队、乐队、指挥等众多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作品。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合唱的魅力,让每位成员都必须掌握歌曲的旋律,服从指挥,把自己的声音融入集体的歌声中去,形成完美、统一的歌唱

  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合唱教学

  1. 营造合唱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唱观念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聆听优秀合唱作品,听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播放合唱歌曲并对作品分析讲解,让学生耳熟能详、随口就唱。

  (2)根据学校教学的实际条件和具体情况,音乐教师可以组建全员参与的合唱队,利用课间几分钟或中午课前十分钟演练合唱歌曲, 定期组织以级部或全校为单位的合唱比赛等,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2. 结合发声练习进行多声部音高训练

  笔者运用柯尔文手势先进行音阶训练,当学生把音阶唱熟练之后,再将其分成两组。笔者左手一个do的手势,左边同学轻唱do并保持,然后右手送出mi给另一组,学生轻唱此音,一个简单又美妙的和声就形成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看老师的手势。

  3. 对歌曲进行再次创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进行多声部的节奏练习

  比如在学唱《嘹亮歌声》之前,先进行“你做我学”的节奏练习,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先拍“xx”,二组跟着学,然后一组再拍“xxxx”,二组跟学,进一步增加难度。把这些最简单的节奏重新组合不断反复,学生在重复中对轮唱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的歌曲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为歌曲配置简单的二声部

  笔者备课时针对学生的特点,先用最简单、学生最易接受的三度音程来创编和声让学生练习,之后慢慢增加难度。

  (3)利用器乐帮助学生学唱二声部歌曲

  合唱教学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各声部的音准,提高合唱的兴趣。把器乐的演奏加入二声部合唱中,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唱歌跑调的尴尬,又提高了他们学习乐器合唱的兴趣。例如教学二声部歌曲《小步舞曲》时,先让学生分声部边唱边演奏自己声部的旋律, 两组学生互相倾听对方的旋律,然后合奏,再引导学生把合奏好的音准和节奏感觉转移到合唱中去。在合唱过程中,每个声部教师都指定几个学生吹口风琴为大家伴奏,轮流交替进行。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