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竖笛进课堂早已成共识, 它对于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有着巨大的作用。由于每个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不同、接受认知能力不同, 所以教师在组织竖笛学习时不能采用“齐步走”的教学方式、“大统一”的教学进度和“同标准”的教学评价。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 就会存在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好”、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笔者近年来在竖笛教学中探索“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竖笛教学中的“分层互动”教学模式, 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 教师通过调查和观察, 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竖笛学习状况和音乐知识水平, 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 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和成员之间互帮互学的形式, 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激励作用, 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的人际互动, 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 能够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一、能力分层创建小组
竖笛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分层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 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竖笛演奏能力, 让不同演奏水平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 以逐步缩小差距, 达到班级整体的优化状态。
按照学生竖笛演奏的能力进行的分层如下:
A层:技巧娴熟型。除了能出色演奏教师课堂所授曲目外, 还常能自发寻找喜爱的乐曲练习, 乐此不疲。
B层:信心不足型。能在音乐课上比较认真地参与集体演奏活动, 但课外自主练习时间较少, 独立演奏时不够连贯自如。
C层:厌倦学习型。常以忘带竖笛等为由逃避练习与检查, 演奏技巧生疏, 不能完整演奏课堂所学乐曲。
每4 人形成一个学习小组, 其中A层学生1 人, B层学生2 人, C层学生1 人。分层是动态生成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可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通过努力提升层次。这样学生不仅分到了合适的层次, 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竖笛的积极性。
二、目标分层找到准绳
笔者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层设立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并确保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 此举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竖笛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找到自己学习竖笛的最近目标, 体会成功带来的愉悦。
以学习竖笛合奏曲《雪绒花》 (例1) 为例, 笔者制定了三层教学目标。
(一) A层学生的教学目标
1. 掌握 “ h、i ”的吹奏指法, 熟练地吹奏C大调音阶。
2. 熟练运用“单吐音”和“吐连音”的不同奏法。
3. 流畅地、有感情地吹奏高声部旋律, 做到二声部的和谐。
(二) B层学生的教学目标
1. 学会“ h、i ”的吹奏指法, 较熟练地吹奏C大调音阶。
2. 初步掌握“单吐音”和“吐连音”的不同奏法。
3. 根据个人学习情况, 选择声部进行合奏, 做到二声部的和谐。
(三) C层学生的教学目标
1. 学习“ h、i ”的吹奏指法, 能完整吹奏C大调音阶。
2. 能区分“单吐音”和“吐连音”的不同奏法。
3. 能较连贯地吹奏低声部旋律, 努力做到二声部的和谐。
从例1 中可以看出, I声部音域宽、节奏多变, 要演奏得优美流畅, 需要灵活运用“单吐音”和“吐连音”的奏法, 演奏难度较大, A层学生能够根据基础尝试。II声部只涉及“2、3、4”三个音, 节奏简单, 只需运用“单吐音”奏法, 演奏难度低, C层学生也能自如表现。B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状况, 自由选择高低声部, 教师不予强制规定。在合奏时, 教师要照顾到声部间的均衡, 随机分层、适度调配。
三、内容分层因材施教
在竖笛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 设计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演奏谱, 不能简单“拿来主义”, 齐奏歌 (乐) 曲时, 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样的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能找到自己胜任的演奏方案, 也能在互动中体验合作演奏的乐趣。合奏是集体项目, 需要多人、多组配合才能完成, 虽然每组人员的角色不同、任务有别, 但都是演奏团队中不可或缺的。这样, 学生能从心理上理解并接受多声部的角色分配, 甚至可以主动选择自己能够驾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