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是由两个 (或以上) 声部的人声相互配合、烘托进行演唱的艺术形式, 是集体共同创造的音响来进行作品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形象的塑造, 是一种集体性很强的声乐艺术形式。合唱也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实践课程。合唱教学包含声乐技能、技巧, 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与表现能力的培养等内容。因此, 要想在小学有效开展合唱教学, 就必须注重合唱作品的选择、音乐基本训练和合唱练习的过程。因此, 本文特针对小学音乐课堂二声部合唱有效音准训练进行初步探讨。
一、合唱中音准的重要性
所谓音准, 指的是歌唱和乐器演奏中所发的音高, 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音准是歌唱的基本要素, 也是歌唱的最低标准。特别在合唱中, 音准更是表现音乐形象, 完成音乐作品的根本保障。合唱中的美是在美妙的声音、准确的歌唱和准确表达歌曲情感中呈现出来的。有效的音准训练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工作。如果学生没有好的音准概念和控制音准的能力, 就会严重影响音乐的表达。
学生唱歌“跑调”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 既有生理的, 又有心理的, 也会受其对音乐作品的认知程度的影响, 主要包括:①变声期的影响。学生到了五六年级, 身体、智力等发育较快。这一阶段男生声带开始变宽变厚, 女生声带也开始变短、变薄, 平时说话都会沙哑、失音, 唱歌更是最容易“走调”。②自信心的影响。很多学生课下自由哼唱小曲儿, 往往都会唱得很好, 但是一旦在课堂上单独唱歌, 他们往往就会紧张胆怯。过分紧张容易使声带充血, 嗓子眼发干, 气息不均匀, 在这种状态下唱歌是肯定不好的。③节奏感及乐感的影响。我们常听到有的人说自己没有乐感, 五音不全, 其实严格来说是缺少节奏感。正因为抓不住歌曲的节奏, 听不出强拍弱拍的位置, 找不到正确的换气口, 就导致了对歌曲旋律概念的模糊不清, 直接造成唱歌“跑调”。④声部之间的相互影响。合唱教学中, 许多初学者容易把多声部旋律唱成齐唱。这是因为主旋律的旋律感和节奏感比较强, 副旋律的节奏感、旋律感较弱, 学生没有很好地区分两者间的差异, 很容易出现声部之间“打架”失准的情况。
二、音准训练的几点尝试
针对学生唱歌“跑调”的原因, 我逐步摸索出了几种训练音准的方法。
1. 读歌, 记准歌词。
在聆听或者演唱一首歌曲之前, 我都要求学生按照节奏, 字正腔圆地朗读歌词, 把歌词记牢。看似多此一举, 其实不然。实践表明, 记不全歌词的学生不在少数, 而容易“跑调”的恰恰大多是这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记清楚歌词, 模模糊糊跟着滥竽充数, 要么跟不上节奏, 要么“走调”, 影响了整体演唱的效果。我在教唱《南泥湾》这首歌曲时, 就发生过此类现象。由于一部分学生把“唱一呀唱”唱成了“唱呀一唱”, 虽然只一字之差, 却极大破坏了合唱作品的和谐美感。所以记准了歌词才会在唱的过程中更清晰、更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 才能避免唱的都不在调上。
2. 听音, 克服音准误区。
能否把音唱准,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耳朵对音的敏感度, 有的学生听力敏感度需要刺激, 教师要加强听觉训练。有一次, 我让一名二年级的学生跟随钢琴模唱, 以检验他的音准度。我分别弹了1、2、3三个音, 结果他把3个音都唱成了一个调, 而且在钢琴上找不出他唱的音高位置。我问他是不是不理解模唱的意思, 他一脸茫然。当我得知全班竟然有近一半学生存在类似的问题时, 我很吃惊。于是, 我又重新讲解了钢琴上每个键的音高的区别, 并以旋律模唱做示范。学生好像一下就明白了, 不约而同地跟着琴声准确地唱起了旋律。有了这节课的经验, 随后的每节课我都会先让学生进行音阶模唱和发声练习。不过, 训练不同年级的学生, 教学的难易程度要有所不同。一到三年级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唱7个基本音级的上行和下行, 适当加入一些三度、四度的模唱;四到六年级的教学除了这些模唱以外, 还可以加入多声部的模唱。这种训练往往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 因此, 学生都学得不亦乐乎。
3. 听唱结合, 培养乐感。
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唱”, 忽视了“听”的培养, 其实有效的倾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音乐鉴赏能力。真正的聆听是要听到心里的, 只有建立内心听觉, 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音准。我在每节合唱课上都会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用心去倾听, 直到学生能从口中哼出曲调。有些教师会质疑:难道这不浪费时间吗?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因此, 我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听, 还要求学生在课余多听、多唱, 比如让学生课余听一些校园歌曲, 或是旋律清晰流畅的流行歌曲。当学生走在上学或是放学的路上时, 哼着自己喜欢的曲子, 这同样是音乐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和熏陶。多听多唱是学习歌曲的最重要的手段, 唱得不太准确的地方多听几遍, 再照着谱子多唱几遍, 直到唱好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