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中小学舞蹈教育普及化探究

作者: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 闻雅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11-13

  摘要: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开设普及性的舞蹈教育, 而舞蹈教育在中小学中进行普及极其重要。文章先分析了校园舞蹈在中小学中普及化的现状, 接着阐述了中外舞蹈教育普及化的区别和舞蹈教育普及化的意义, 最后提出了舞蹈教育普及在中小学课程中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舞蹈教育; 舞蹈进校园;

  1. 校园舞蹈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现状

  普通中小学并没有开设普及性的舞蹈教育课程, 只有专业教育, 而且只是面向少数女生的教育。中小学只有面向少数群体的舞蹈精品社团, 一周才开设两节社团课, 舞蹈队的人选也是教师去各个班级选拔学生而组建的, 只有身体的比例、肢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对音乐节奏的掌握等符合标准并且对舞蹈有很大兴趣的学生才可能被选入舞蹈队。舞蹈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 也富有艺术气息, 可是却没有像音乐和体育课那样专门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性舞蹈课。其实舞蹈是群众性的艺术, 人人都可以参与。

  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舞蹈艺术, 应该把舞蹈与其他学科一样融入教育中, 来完善素质教育。在专业院校, 专业学生每周至少上5节舞蹈课, 但这在中小学是很难实现的, 并且中小学也没有一套具有权威性的教材, 而如果用舞蹈学院的专业教材给中小学生上课, 又不合适。

  2. 中外舞蹈教育的区别

  艺术是无国界的, 教育是多元化的, 舞蹈教育也应与国际接轨。下面将我国与两个国家进行类比, 一个是美国广泛的“一线式”舞蹈教育, 另一个是俄罗斯“全民末尾淘汰式”的舞蹈教育。

  美国的舞蹈教育是人人化的, 一线贯穿式地融合于学生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各个阶段, 与我国的舞蹈教育有所不同, 美国对学生的舞蹈教育是广泛性的必修教育, 舞蹈对于他们来说是必须学习的课程。而我国现阶段舞蹈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的中小学舞蹈教育以校内精品社团和课外艺术培训班的形式来实现舞蹈教育的普及与拓展, 学生对于舞蹈技能的发展是以一种“得之我幸, 失之我命”的态度对待。因此, 与美国相比, 我国的舞蹈教育急需进一步普及, 尤其是中小学课堂的舞蹈教育, 制度化、普及化的意识唤醒, 现在还处于萌芽阶段。

  再来俄罗斯的舞蹈教育, 以俄罗斯芭蕾舞为例, 芭蕾艺术虽然起源于意大利, 兴盛于法国, 却发展于俄罗斯, 俄罗斯的艺术教育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 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蹈家, 究其根源, 它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全民末尾淘汰式”。顾名思义就是让俄罗斯的学生全民学习舞蹈, 但同时也狠抓文化课, 是齐头并进的教育模式, 当学生因舞蹈身体受到损伤或者感到自己身体机能已不足以再继续学习舞蹈技能时, 能立刻转接上文化课, 但那些留到最后的学生一定都是将来可以从事舞蹈专业工作的人才。其实不仅是舞蹈, 只要和舞蹈相关联的艺术皆是如此。例如, 俄罗斯的体操、花样滑冰、水上芭蕾等。这样全民化的舞蹈教育模式的确给俄罗斯培养了很多专业的舞者。

  3. 舞蹈教育普及化的意义

  舞蹈教育所能做到的就是让学生发现、体验美的教育和习得技能。中小学舞蹈教育的普及化主要可提升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增强体质, 美化体态, 优化气质, 有效提升自信与尊严;二是释放剩余精力, 排解身心压力, 积累与他人合作的经验;三是培养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 养成勤学苦练的良好习惯;四是激发想象力, 开发创造力, 认识身心并用的无限可能。

  中小学的舞蹈教育普及化实际上关系到青少年的美学教育, 而美育本质上就是情感教育, 让学生知道善恶、是非, 究竟应该怎样去思考、怎样去行事, 这其实都贯穿于舞蹈作品当中。舞蹈不光能锻炼肢体, 而且它从心灵带给学生美的教育, 从小培养学生学习舞蹈对学生的心理发育会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

  4. 舞蹈教育的普及化在中小学课程阶段举步维艰

  (1) 专业师资力量的稀缺。在专业舞蹈教学中都是女教师教女生, 男教师教男生, 因为男女生的风格并不完全相同, 所以在中小学的舞蹈教育的普及化中就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中小学引进男舞蹈教师的可能性较小, 因为中国学舞蹈的男性是稀缺资源, 要让所有学生都学舞蹈, 现在的舞蹈教师就要男女生通教。这对于舞蹈教师无疑是一个专业方面的挑战。在中小学, 舞蹈课都是由音乐教师教, 缺乏统一的部编教材。但就算是专业的舞蹈教师也很难同时兼顾到男女生。学生对舞蹈的接触和理解, 大部分都是来自校外的培训和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但校外的舞蹈教育以及培训机构都存在一定的功利性, 多以国外舞种作为特色吸引学生, 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他们多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多以组合和技术为主。还有一种情况, 纯舞蹈专业出身的毕业生到中小学工作后, 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是被分到音乐组或体育组, 没有舞蹈组。这些舞蹈教师在评职称时甚至要选择转型。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