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微课在小学中高年级课堂合唱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微课帮助学生感受二声部合唱,增强和声意识 音乐作为一门情感、聆听的艺术,是具有特殊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学生在感受相对丰富和饱满的二声部音乐作品时,会有表现不同的状态。如有些学生可以清晰地聆听到二个声部的旋律,而有些学生只能听到一个旋律,或者会被第二声部旋律混淆主旋律的音高等。为了帮助学生感受二声部音乐,增强和声意识,微课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2]。如在教学《音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歌曲《美丽的黄昏》时,教师可以用拍点提示的方式制作微课,展示轮唱的概念以及唱法,不仅解决教师用语言无法表达的问题,而且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轮唱的方法。如果在微课中加入相同乐器的双声部演奏(如钢琴),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二声部的融合感,增强和声意识。
运用微课帮助学生表现合唱作品 音乐学科教学是非语义性的,是通过“音响”去感知、体验的,而不是用语言去“解说”,当想让学生表现歌曲情绪、旋律风格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辅助教学。如在学唱《音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二声部歌曲《钟声叮叮当》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呈现二个声部的不同旋律线条,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各声部的音准和情绪,同时加入音色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也使二声部和声更加融合。在《钟声叮叮当》的歌曲处理环节,教师可以制作微课,通过视频范唱展示歌曲渐强渐弱的演唱方法,同时提出渐强渐弱与音高没有关系的音准指导,还可以在微课中加入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稳固音高。
运用微课进行教材合唱作品的二次改编,提高课堂合唱教学效率 目前,小学四、五年级人教版《音乐》教材中有24 首合唱作品和五首二声部发声练习,应该说从曲目风格、声部演唱难度以及声音表现上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对现阶段缺乏合唱能力以及和声意识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教材合唱作品进行二次改编并加以范唱形成微课,以便于学生学唱,进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
运用微课帮助学生开阔合唱视野,增强合唱审美能力 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感受和表现音乐方面,已经开始从“感性”接受逐步转变为“理性”感知。在这个时期,教材上的合唱作品已经不能以满足学生的视野需求,所以可以大量搜集适合学生的合唱作品以充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开阔学生合唱视野、提高合唱演唱能力和欣赏水平的目的,这是很多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对如何运用微课来实现,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学习。如在欣赏作品之后,运用微课设置相关问答(选择题),当堂反馈学生的欣赏感受与收获,也可以借助微课的内容解说等方式提高教学实效性[3]。
4 合唱教学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可以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越来越多的学科教师用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微课的设计思路以及教学内容会直接影响实施微课教学的效果,因此,设计怎样的微课,如何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微课设计要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在过去的微课设计中,经常出现讲授的知识或者技能以语义性文字内容传授,有太多与音乐无关内容的情况,从未使微课设计忽略了音乐学科作为非语义性学科,是要通过“音响”“聆听”来解决问题或者传授知识技能的学科特性。
微课设计要结合学生基本情况 微课教学设计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技能以及兴趣方向,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可脱离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来设计。如果微课的内容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来进行设计,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内容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过大,也会降低学习过程中的实效性。
微课设计要体现学科教学理念 很多微课教学之所以出现忽略学科特点、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学科教学理念的情况,是微课的设计没有按照课程标准,忽略学科教学理念所导致的。如大多数微课存在“灌输型”和“讲解型”教授方式便是其中一例。
微课制作要注重基本要求和资源品质 教师应该具备对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及教材的把握能力,这是微课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制作微课的基本功。因此,教师要尽量具备符合学生需要的新颖的设计创意,所选用的教学素材一定要是正面的、经典的音乐作品,避免学生接触到审美性不高或者不宜该年龄段学生特点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