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新课标教学网》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分化重点,突破难点,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之产生多元效应,使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培养学生创造的欲望。因此,我在讲重点难点时,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动态情境,这样能起点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音乐教师往往要准备图片、大歌纸,在黑板上写大量的板书等,教师虽然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学生听得却是枯燥乏味。用多媒体制作演示文稿,使各种乐谱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式凸现在大屏幕上,可以对学生的视觉加强刺激,加深他们对歌曲的记忆,促进他们对乐曲旋律的体悟、解。如:在教学音符时值时,若要学生凭空理解一拍、二拍、半拍等的时值概念,他们往往难以把握好,但如果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屏幕上的"切割、""提取"、"比较"等动态演示,学生便能很快顺利地突破思维障碍,从感性到理性掌握了音符时值,使教学难点由深化浅,变得通俗易懂。
音乐课不同于绘画课,可以用色彩线条来展示作品,也不同于语文课,可通过语言文字来叙述,而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巧妙演示,把抽象的乐理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变得直观、有吸引力,更好地突破难点。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乐器是必要的,可是,一整套民族乐器数量多、体积大,教学中不便于也不可能一一展示实物,如果教师仅仅是纸上谈兵,一堂课讲下来也不能让学生体验各种乐器的音色,教师演奏多种乐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借助多媒体视听设备能很容易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乐器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声画同步技术,让学生感受每一件乐器的发音特点和效果,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互补结合,增加了学生分辨和记忆能力,避免教师费时费力空谈乐器的形状、音色以及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现象,抽象的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而"改头换面"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合理恰当地重视了视听的体验结合,而使难点变得更加容易解决,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调动情感
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感的活动。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感情,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中感受音乐,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全面投入到画面的意境中去。这时,教师就能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如《十面埋伏》是一首描绘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情景的琵琶独奏曲,在欣赏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乐曲表现的那种四面楚歌,悲切壮烈,气吞山河的历史场面,可将电影《西楚霸王》的片段剪辑下来,配上乐曲,让学生边看边听,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欣赏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楚汉之争的战场,从而更好的理解乐曲表现的涵义,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又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画面呈现:夕阳、黄昏、湖面、渔舟,音乐响起,配上老师一段优美的旁白:美丽的湖面上一片宁静,远处渔舟点点,那是辛劳了一天的渔民正驾舟归来。近了,近了,满怀喜悦的渔民鼓着劲荡桨摇橹,划破了如镜的湖面。但见浪花四溅,似闻渔歌飞扬。夜色渐浓,渔舟泊岸,四周寂静无声,一切又归于平静。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啊!这样一个优美的课堂教学氛围,就营造起来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意境,加深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把真实情感激发出来。
我们送桥初中虽然是一所农村初中,但是一直把现代化技术教学当作办学特色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优化电教媒体的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并符合教材体系,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了送桥初中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让这些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城市孩子一样的音乐教育。
四、改变评价模式,完善音乐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这就与我们以往传统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新课标的评价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音乐学科的终结性评价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艺术实践,于是我改变了考试的模式,把考试的形式分成了三种:
1、平时评价在课堂上以“快乐五分钟”为载体,进行个人才艺表演及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评价。就是将学校音乐教育与平时的音乐休闲相结合,使课外音乐的学习与课内的音乐评价相结合,将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各种音乐活动”作为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课余音乐训练均可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如,流行音乐进课堂,课余学习的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在课内进行表演。主要用于对学生“音乐参与”、“音乐技能”等考核。平时评价主要是以“自告奋勇”为主要形式。学生可自主地准备好的节目在上课时自愿上台表演与展示。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每次评价均采用“五星级”评价制(即每一次评价中最佳成绩为★★★★★,次之则将星数递减)。学生平时评价采用星数累加制。每一次成绩由同桌进行记录。
2.课堂教学中以“班级音乐会”为主要载体进行评价。
“班级音乐会”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模式,是以班级学生为演出单位,以音乐课堂为演出舞台,让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和表演的一种教学形式。我在教学过程中,提前与音乐骨干学生一起商讨活动方案,注意“生成过程”、“创作过程”,突出“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民主、平等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现才华,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创设“人文主题”,突出音乐形象。注意任务分组,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舞台,如:导演创作组、舞美道具组、角色表演组、综合评价组、舞蹈组、伴唱组、伴奏组、音效组等。发挥集体参与创作,学生自导、自编、自演、自评,鼓励自制布景、道具、因陋就简,当场打扮、化妆,并注意安全学习。启发学生对音乐材料的选择要恰当,要突出人物艺术形象;声音效果的配合要即兴、严密,要源于生活,具有现场立体感。音乐要短小,道白要精练,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教师在活动当中除了参与组织,还可以参与节目表演,展现教师风采,拉近师生距离。此过程评价的主要特点是合作表演,分项评价,倡导简化个人评价过程,保护弱势群体。班级音乐会形式的评价推行“团长负责”制。所谓“团长指挥”制是指由学科优良的学生作为音乐综合活动小团体的指挥官,以自愿报名的方式与一名或几名音乐活动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结成合作互助关系,让小指挥官负责好活动中各学生的具体分工,并予以帮助,促进合作表演获得成功。如学生的组合节目歌舞《希望与你同行》中,有学生用电子琴伴奏,有学生在歌唱,也有学生在翩翩起舞,更有一部分学生在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3、“班级音乐之星”是指期终总评以星数、等级,评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科终结性评定。“班级音乐之星”是将学生平时与期末各次成绩进行综合的过程,对各分项评价进行星数汇总,并以学生星数的多少,为学生得出各项的综合成绩的过程。其中,对音乐学科类的各项(如音乐知识、技能)采用等级评价制;对非学科中的态度、兴趣、合作与创造意识等采用星级制评价(最高为五星奖);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或特殊“亮点”(如获得艺术比赛中的奖项)则在评语栏中进行文字描述。
实践证明,它有效地督促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使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得到激励、得到发展;它及时反馈了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法;课堂评价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之间搭起了一座座金桥----教师不再是评委而是组织者、不再是裁判而是领队,形成了师生间和谐的教学关系,学生不仅学会了正确看待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增强了自信心,而且能客观地公正地评价他人的学习,克服了嫉妒、唯我的不健康心理,他们不再害怕音乐课,不再害怕考试,人人都喜欢上音乐课,人人都喜欢上了音乐!
通过教学中的这些尝试,我的音乐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了,学生学习积极比以前主动了,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大大加强。总之,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评价模式的改变大大提高农村中学的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农村中学的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了农村中学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农村中学的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相信,只要我们农村音乐教师持续探究实施新课程的动力,农村中学音乐这方园地,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音乐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上)教学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