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30多年来,我们的一切发展成就,无不与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中国制造”要向“中国创造”跨越!因此,创新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应具备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应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能否认先天素质,但创造性思维主要靠教育与训练。音乐教师便可通过音乐教育把学生从“唱歌”的狭窄天地里解放出来,培养“多功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下面谈谈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我们的教学应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转变为培养能力型,从注入式转变为启发式,使学生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传统的音乐教学是先学乐谱后教唱歌词,将其改变为先听教材录音,后在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后学乐谱更容易。这似乎打乱了常规,其实这真正把握住了“音乐不是数字,不要先把概念告诉他们”的道理。
二、音乐教学中用情感诱发乐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情感的作用在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情感教学的作用在于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歌曲,用音乐的美激起学生的美好憧憬,在憧憬中想象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从未看到过的新形象,这新形象新颖、独创、奇特。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后熟能生巧,便会反过来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心情,心情愉快时身不由已地“哼哼小曲”,这哼出的小曲儿便是学生的创作。
如教学《只要妈妈露笑脸》时,教师(扮妈妈)走下讲台,来到孩子们中间,就像一个慈祥的妈妈,摸摸学生(扮儿女)的头,拉拉学生的手,引起师生间母子的感情交流。这时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角色,真挚的情感会使歌声更亲切动人。
教《让我们荡起双浆》结合六年级语文教材上作者刘炽的创作历程,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歌曲表现的意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和表达的能力。我说今天同学们学这首歌,使我想起了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引起兴趣)。那是1955年7月初的一天,一大群十一、二岁的孩子来到万寿山下,在颐和园中嬉戏,到昆明湖上划船。孩子们上了小船,“我”(刘炽叔叔)和孩子们打水仗、赛船,脱下鞋坐在船舷上打水泡泡……孩子们玩得可真开心,嬉戏、欢乐,划着、闹着,船在水上漂,人在船中笑,那活泼可爱的神态感染着“我”。“我”以孩子的心境,从孩子的角度观察着湖水、小船、风浪,寻找幸福少年内心的节奏。当船快要划到犀牛望月的铜牛附近时,“我”突然感觉到了具体的乐句在“我”脑中显现,在“我”心中直蹦(奠定情感基础)说到这,我轻轻弹起琴,随着旋律哼出了“让我们荡起双浆……”然后示意全班跟唱,这时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有时还随着节奏做起划浆的动作。
三、音乐教学中利用直观教具、形体动作的趣味教学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利用趣味教学法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得主动,学得深刻。教师还把握住学生的思维激趣点,使学生形成“好思”、“实践”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加之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如教师的节奏教学,首先用节奏卡片要求学生边击拍边说出各种声响,闹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