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教法

将创新意识融进音乐教学之中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四川省绵阳一中》

[内容提要]:本文是作者在多年教学中所进行的教学方法探索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谈出了六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有所创新。从文中可以看到运用后的美育教学效果和德育教育的收效。

[关键词]:创新意识、以美辅德、寓教于乐

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中学生起着巨大的作用。要想成功地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味地用“填鸭式”单一的教学方法是办不到的。音乐教师首先应具有创新意识,并将这种创新意识融进教学之中,探索出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我在音乐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一、竟猜音乐谜语加强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音乐知识的学习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是提高其它音乐能力的基础,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常常用竟猜音乐谜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初中课本第一册音乐知识“常用记号”之前,我在黑板上写出了一则音乐谜语:“一个大门两扇板,两对门眼遥相见,音乐家们到这里,都得来回跑两遍。”----打一音乐记号。要求必须在下课前回答出来,同时提醒学生从本课所学的内容中找出答案。学生们马上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对于我所讲的常用记号似乎一个都不愿意放过。学生们听讲时,精力集中,认真仔细,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当他们最后正确地答出谜底是“反复记号”时,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常用记号的写法和用法,加深了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这也是一种“联想记忆”法。

二、通过卡拉OK提高演唱能力

学唱歌曲,相对其它音乐教学内容而言,可以说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喜欢。但进入初中的学生,因换声期对嗓子的影响,如不正确对待,就会使学生对唱歌失去兴趣,甚至厌学。当集体歌唱时,你还能看到同学们有表情的演唱,而单独歌唱时,就显得局促不安,自信心不足,缺乏演唱歌曲的经验和勇气。为此,我在歌唱教学中经常用“卡拉OK”这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卡拉OK”在演唱方式中有着突出的优点:可随意升降调,具有优美动听的伴奏音乐,可随时在轻松、自然之中体会演唱的感觉。如在初中第一册课本中的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卡拉OK伴奏音乐就非常好听。我根据学生的音域录制了几遍不同调的伴奏音乐。先让学生集体演唱,一是熟悉伴奏音乐,二是寻找适合自己的调。接着让学生上台表演,听着欢快的适合自己音域的伴奏音乐,上台的学生不再紧张,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然后,我又让学生分组进行卡拉OK比赛,有的小组还进行即兴伴舞。不同的表演动作,不同的演唱风格使此时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在对比中,同学们有了进步;在老师、同学的鼓励声中,学生们有了演唱所必须的第一步----勇气。通过卡拉OK表演,学生不仅提高了演唱能力,还逐渐掌握了演出中的一些常识:如拿话筒的方式,话筒与口的距离适度,话筒不能对着音箱等。这如其他学科要求加强动手能力一样,也是一种加强实践能力的好方法。

三、讲音乐故事提高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需要了解一些音乐家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如果只是枯燥地将这些内容照本念给学生,只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没有情感上的认可,学生在欣赏中是被动的。反之,如果给学生们讲一些生动的音乐故事,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欣赏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首先介绍的不是舒伯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而是讲了一个“音乐家与土豆”这一闻名世界的故事。学生们一下子静悄悄的,由不在意到全神贯注。随着故事的深入,学生们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在听到舒伯特为换一盘土豆充饥而即兴创作的《摇篮曲》在舒伯特死后三十年,就拍卖成四十万法郎的高价时,学生们的表情由淡淡的伤感变成了愤愤不平。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大胆提问,各抒己见。有的想知道舒伯特生活的国家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有的学生则问我:“作曲家贫病交加,为什么还要坚持从事薪水微薄,不被重视的音乐创作呢?”甚至有位学生脱口说道:“我长大以后,如能当官,一定当个重视人才的好官。”常说的“以美辅德”、“寓教于乐”很自然地就收到了德育教育的效果。通过师生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充分而全面地了解了舒伯特的生平事迹,并为他对音乐艺术的奉献精神而感动。在学生迫切的目光中,我们开始欣赏这首《摇篮曲》。学生们自觉地由刚才热烈的气氛马上安静下来。他们是用心在听,因为他们已和作曲家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不再被动,而是极积地、主动地、深入地去欣赏歌曲的优美,感情的真挚,声音的温柔,感受到一个婴儿得到母亲的爱抚是多么的温馨啊!作曲家把这种感情又是描绘得多么逼真,多么美妙啊!通过这些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欣赏能力。

四、表演舞蹈动作,增强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要想充分了解各民族的音乐特性,仅仅听是不够的。为此,我在给学生欣赏一些民族音乐时,常常用舞蹈动作加强其音乐的特性,借舞抒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高中欣赏教材中的巴乌独奏《渔歌》就是一首舞蹈性较强的乐曲。初听这首乐曲,学生们马上就被音乐的柔美、婉转吸引住了,这时我随着音乐接连跳起了彝族舞蹈和苗族舞蹈,共同的特性使这两种舞蹈和音乐很快融合在一块儿了,学生们很快就说出了这两个民族的名字,然后我故意跳起了豪放的藏族、蒙古族舞蹈,音乐与舞蹈的极不协和,使学生着急的齐声喊到:“错了!”我会心一笑将动作又变成了傣族舞蹈,“这才对了!”同学们脱口说道。这堂课通过形象的舞蹈表演,使学生在听和看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曲《渔歌》所具有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及其表现的内容和情感。这是一种对比的方法。几种民族舞蹈的动作互相对比,就加强了学生对几种民族风格的感性认识。通过舞蹈动作启发学生的想象,从而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当然,要音乐与舞蹈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需要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有时也可让舞蹈方面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演。

五、通过影视欣赏提高音乐审美情趣

在运用电教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今天,影视欣赏作为一种感染力很强的欣赏,以其直观性和娱乐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心理要求。把影视欣赏结合到音乐教学之中,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音乐的美,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高中欣赏教材中的“艺术歌曲”欣赏。“艺术歌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和聆听几首作品,教法死板,将无法激活课堂的学习氛围,不能产生好的效果。于是,我让学生们观看了由中央歌剧舞剧院的艺术家们为北大学生举办的中外“艺术歌曲”演唱会的录像,让学生结合视觉和听觉,感受“艺术歌曲”的特性和风格。演唱会上,报幕员瞿弦和对“艺术歌曲”作了简单明了的讲解,并分析了中外“艺术歌曲”的异同。而王秀芬、关牧村等数名歌唱家则对不同时期的艺术歌曲作了声情并茂的表演。精彩的讲解与演唱交替进行,再加上钢琴和管弦乐队优美动人的伴奏,使学生看得真切,听得入神,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略了艺术家们的风采,体会到了“艺术歌曲”独特的魅力。此外,影视欣赏还不仅是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外活动中,可经常为学生们播放一些音乐故事片,如《音乐之声》等一些高质量的电影作品。这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听觉感受,加强审美情趣都大有好处。

六、通过文艺演出体会音乐之美

音乐教师应把学校文艺演出等活动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有目的、有意识地将课堂教学融进新颖的节目之中。有一次,我特意根据电影《音乐之声》中的几个片段,编排了一个适合学生表演的音乐剧《DoReMi》,剧中穿插的两首歌曲之一就是初中一年级音乐教材中的《雪绒花》,熟悉的歌曲,风趣生动的情节使学生们的表演惟妙惟肖,非常感人,当小演员们在淡蓝色灯光中深情地用英文演唱《雪绒花》时,优美的歌声感染了台下的师生们,动听的旋律流进了每位观众的心田。不一会儿台上台下歌声一片,演出达到了高潮,也达到了美育的目的。音乐素质教育在这里得到了完善和体现,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了完美的音乐享受。

当然,作为跨世纪的音乐教师,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应该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及当代教育科研的新成果,根据自身的实际和教学条件,因地制宜,进行积极的创新,努力寻找和探索符合实际的能使音乐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只要这样,音乐教学就一定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它的美育功能和以美辅德的功能,达到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净化中学生的心灵的教育教学目的。愿以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两句名言作为本文结束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两句话对于一切教育教学方法都具有指导意义。

结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在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指导下,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共同为音乐教育做出新的贡献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