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PSSP生涯教育顾问学习网》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通过教授音乐这种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力,教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新世纪呼唤着创新与改革。二期课改的深入推广使教育事业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它由枯燥、乏味的知识知记转为重兴趣、能力的培养;由老师 “满堂灌”和手把手地教授转为让学生探索型地学习;由原先只重教学结果转为以学生学习的过程为重;课堂中的角色也有了明显转变,转变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师生关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都围绕着“学生”这一主题而展开。
我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八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发现我校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要较城镇学生差些,于是进行了些调查。我以所任教的七年级作为此次调查研究的对象。通过 “音乐听赏活动”(音乐理解力)“拍打节奏”(节奏感)“音乐表现活动”(音乐表现力、创造力)三方面的测试发现: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音乐理解力还是可以的,但节奏感较差,音乐表现力创造力也很差。有的同学在 “听音乐用自己的动作表现音乐”一题中都选择了“我不愿意表演”“我不会表演”。由此可反映出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创造力差。为提高我校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力达素质教育之要求,我音乐课中进行了“律动教学”的探索。
一、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达尔克罗兹( 1865----1950),他创立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他认为“人类的情感是音乐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他首先倡导体态律动教学,他认为耳朵和身体是最理想的音乐训练工具。经过身体语言的训练,学习表现情感、表现音乐,就是“以身体为乐器”,用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从而表现儿童对音乐的体会。体态律动可以借音乐的节奏来培养学生的韵律感,使他们能融入音乐的欣赏与表现之中。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节奏感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与表现力的目的。
二、律动教学的心理依据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只有感兴趣的事物才会学得好。体态律动有它的可变性和多变性,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并且可以改善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
从年龄特点来看,中学生大多是十四、十五岁的学生,他们活跃好动,求知欲很旺盛,模仿力强,但持久性不够。如果音乐课上让学生长时间一动不动地学歌、听音乐,效果往往不一定理想。倒不如让他们进入听、唱、舞的主动积极参与状态,即从体态律动中感受节奏、体会音乐,这样课堂上怠懈疲倦感觉就不易出现,而使注意力有效地、较长时间地集中于学习。
三、律动教法初探
1、听音乐进行律动
音乐是体态律动的灵魂。我精心选择节奏鲜明、形象性强的音乐。并变换音乐的情绪风格,有活泼欢快的音乐,也有优美抒情的音乐。
体态律动的教学可以由 “教师编,学生做”。但我认为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我在教学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身体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
我将班上学生分组( 5~6人一组),每组请一个同学在前面带领,当音乐响起时,听着音乐模仿领头人的动作。要求领头人的动作有新意,尽量不要与其他人的动作相同。音乐停止,领头人排到各组的最后一个。由第二位同学当领头人继续开始,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让学生听音乐的情绪变化而变换不同的动作,充分发挥想象,积极创造。学生通过动作表现音乐,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的肢体协调性和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
2、视谱律动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音乐欣赏外,还有唱歌、器乐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节奏仍然是重点和难点。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节奏型,如何使他们在熟悉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创新运用,教师应抓住学生潜在的节奏意识加以挖掘,并将难度设计成一个个平缓的坡度,让学生象散步一样轻轻松松到达山顶。在实际教学中节奏律动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应遵循一条原则:有简到繁,有易到难,循序渐进顺势而行。
( 1)“照镜子”律动
老师利用手、肩、臂、腰、脚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拍击不同动作的不同节奏,请学生把这些节奏象照镜子一样重复一遍,把单项活动变为多项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例:师:XXXX|XXX|X --||
律动动作:左拍右拍手叉腰跺脚斜上举
生:XXXX|XXX|X --||
律动动作:左拍右拍手叉腰跺脚斜上举
又如:师:XXX|XXX|XXX|X --||
律动动作:跺脚拍膝跺脚拍膝前平举击掌两次打开叉腰跺脚
生:XXX|XXX|XXX|X --||
律动动作:跺脚拍膝跺脚拍膝前平举击掌两次打开叉腰跺脚
学生有自己的独创性,在模仿之后,可请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创编节奏律动,只要动作能正确表现不同节奏,其他不做要求,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得到了较大的发挥。
3、节奏接龙与律动
A、任意组合发展接龙与律动:
( 1)活动之前把要掌握的节奏进行拍读练习
例:XX;XXX;XXX;X0;XXX0;
XXX;XXXXXX;X --
( 2)学生即兴创造
甲XXX乙XX丙XXXXXX丁X0 ----后面一人拍击的节奏不能和前面一人的节奏相同。
( 3)、竞赛:分组进行每组六到八人,在正确拍打(拍打动作部位不做规定)速度稳定、变化等方面进行比赛。通过活动学生很快掌握了各种节奏特点,并且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灵活性和运用各种节奏的能力。
咬尾接龙与律动
例:甲XXX|XX|XXXX|X0|
乙XXXX|X0|XXX|X --|
丙XXX|X --|XXX|X--|
-------
学生自由组合,各自用拍手、跺脚,拍腿点头等动作即兴律动。
咬头接龙与律动
例:甲XXXX|X0|XXXX|X --|
乙XXXX|X0|XXX|XX|
学生自由组合,各自用拍手、跺脚,拍腿点头等动作即兴律动
填空与律动活动
例:X ●X|(?)|(?)|X-||(每人一份)
让学生自己填写节奏,并请其他同学拍打节奏,配以各自不同的动作进行节奏律动。这样做既有趣又能对节奏进一步学习掌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四、从舞蹈中汲取素材
体态律动教学,是有身体的全部介入参与的。这就需要选择一些风格特点显著、节奏感强又具备一定舞蹈意蕴的乐曲作为教材;本人爱好舞蹈,在课前设计编配出具有舞蹈形象美、韵律美的体态动作,并以上身动作为主,然后教给学生。
由于舞蹈语汇加入体态律动教学,在天长日久的学习训练中,孩子们在掌握了节奏学会了音乐的同时,也掌握了不少舞蹈语汇,培养了舞蹈的基本感觉,对艺术潜质的多发性发掘,对艺术素质的全面性培养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五、从民族民间音乐中获取素材
在体态律动教学中选择个民族中有代表性而节奏风格又明显突出的作品用于课堂,不仅可以就地取材十分便捷,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体态律动色彩。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节奏的学习上提高更快、更扎实,而且通过老师对每一曲的形象化的讲解表述,加上学生自己听、唱、动的 “身体力行”的主体直接介入,对自己祖国的民族音乐就有了亲身的接触、直接的感受,有了可能一辈子也不易淡忘的深刻印象。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创新的思维,不断的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体现音乐教育在当今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让我们共同为音乐教育出谋划策,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奉献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才智。
[参考资料]:
1.《创造教育新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自由的境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艺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3.《跳跃的音符----唱游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