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妙音
摘自:《完全文秘》
[文章摘要]: 本文就初中音乐审美教学的价值意义,教学的活动设计,学生的参与操作过程及教学注意点,进行有效的实践与探索,为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体现审美为核心,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探索背景
二、概念的界定
三、初中音乐审美教学可体现的特点
四、初中教学审美教学活动设计及实施
[关键词]: 活动、体验、探索、升华、情感
一、探索背景
在教学实践与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乏有这样的经历:某同学的演唱演奏尽管音准、节奏十分准确,无懈可击,但给人的总体感受,却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引不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想,原因固然不少,但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情感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表演者缺少体验,缺少探索,更不能将其升华为自己的情感,人而导致了艺术感染力的贫乏。
审美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审美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使学生通过审美教育而逐渐形成的体验美、探索美、(创造)升华美的能力为核心的审美能力。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行办习惯,以及正确的审美观等品质。
审美教育已在新编的教科书上体现,实施者应让其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现代教育特别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性问题,“强调活动过程的愉悦,”甚至超过了对教学结果的期望,这是因为艺术活动与其它活动相比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个体参与艺术活动所获得的愉悦体验与美的享受更多是来自于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其他活动一样来自于活动的结果。”这说明音乐艺术活动的过程甚至比艺术活动的结果更令人愉快。
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巧妙引导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音乐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音乐美 ----探索音乐美----升华音乐美的审美情感递增发展,在愉悦的活动中融入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
二、概念界定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属于美育的范畴,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对于普通中小学音乐课来说,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
三、初中音乐审美教学活动可体现的特点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一)主体参与
音乐教学的主本参与的基本含义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习积极主动地,全自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贯彻参与原则进行音乐教学,要求教师尽量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顺带地学习。
(二)情感体验
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三)愉悦熏陶
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可以说,审美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正是因为音乐具有愉悦性,人们才有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所以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
四、初中音乐审美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实施
1.情感铺垫----体验
新教材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优秀的教学内容,由于地方学生的差异班级的差异在实施过程需要教师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对每一课教学内容及活动进行设计、安排。在每周 45分钟的音乐课堂中学生去体验的是有一定内在审美联系的教学内容与活动。
例如在十三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歌曲及体验本单元的思想主题“早日实现统一祖国大业”而这一主题与每个刚跨入初中校门的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相隔太远,我从学生实际情感出发,设计了体验“亲情树”中母子悲惨分离场面的体验,欣赏在小提琴演奏的极度悲伤的音乐背景下,三个孩子撕声力竭地呼喊因车祸而离开的母亲。谁愿意失去自己的母亲?更何况他们还是孩子。通过这一情感的铺垫,学生就不会对歌曲中表达的澳门离开国土的那种层层递进的呼喊。
2.情感探索----嫁接
现有许多专家人士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方面调查,数据反映 90%以上的人喜欢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因为教材中的音乐一般除课堂中学生不太有机会接触,所以对这些内容了解得太少。但是了解和接触了这方面的内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情况就不一样了。在初中第一学期,教师特别要带领学生过好审美实践这一美,变茫然为兴趣。学生对流行乐感兴趣,原始出发点是基于环境的影响,基于对某位歌星的崇拜。巧用“流行乐”效应,不仅能起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最大的收益则是通过学习“流行乐”感情能力的引导,使之成为音乐教学的辅助教材,情感的嫁接。
如省编教材第三册中的《雨花石》一课教学时,我引用了由影视名星张柏芝演唱的曾风靡一时的《星语心愿》,来感受理解小调歌曲的抒情柔美性,并利用之解决了歌曲中的 1/4拍空拍的处理,及演唱缓慢,均匀吐气等知识和技巧难题。
欣赏课中学生对一些外国作品多是左耳进右耳出,课后很少有同学听见能再记忆起那是谁的作品或叫什么作品。又如第六册中巴赫的《 G大调小步舞曲》正因歌曲《一千零一个愿望》采用了一段为间奏:
运用他们已经能够传唱的流行歌曲,为我的教学情感探索的嫁接,一下子就会激发他的兴趣,拔动他们那些已被能动的音乐神经。
3.情感愉悦----升华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人情感愉悦中达到升华。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弥幻色彩。
例如在新教材十三册第二单元《天山之春》第一课时教学中设计了活动“我在新疆的一天”①环节一:课堂开始给学生分发新疆艺术帽一顶戴于头上,按《青春舞曲》器乐音乐“坐火车”绕教室一周,从“上海”出发经河南省 --山西省--陕西省--宁夏--新疆。②环节二:教师用抚胸或向学生问好,学生模仿回应。③环节三:游览《天山之秀》--歌颂《新疆之春》--欢庆《青春舞曲》。以这些活动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在愉悦的基础上,熔入有关知识的学习,并探索、体验其音乐特点,并以游戏形式自娱自乐,完成《青春舞曲》的表演,在学生愉悦的活动中将审美情感高度升华,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祈望下堂音乐课的到来。
又如:在第四单元《行进中的歌》设计学生可参与的行进活动,让学生在自身行进体验中感受不同进行曲的特点与风格。
五、初中音乐审美教学中活动设计与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确立活动中师生角色
教师在仔细研究教材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具有音乐审美价值的、有优化效应的,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铺垫或中介。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对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正确引导,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主动的体验者。
2.教材内容、大纲精神是活动设计的依据
所有活动设计是在新教材大纲指导下,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活动性为宗旨,首先它为音乐审美服务,再为音乐教学服务。其后引用“流行乐”兴趣,或“人文精神”理解作为更好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能主动的体验 .探索.升华情感。
3.审美活动要重视过程,关注情感的升华与延伸
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不重在其技术有多专业,而重在其在审美活动中的体验、探索与升华的情感熏陶。例如,学生在《我在新疆的一天》活动中,通过“坐火车”经过省、市地区,观赏“天山之秀”等个体主动体验了其中每一环节的音乐美,又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从而对祖国及其文化艺术有更深的了解,能够产生热爱中国民族文化艺术情感升华,并能让其对音乐的热爱情感得到延伸。
六、结论
实践表明:音乐课堂教学以审美为核心,设计音乐教学活动增加了学生个体主动参与的同时,也让平时过于“安静”的初中音乐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加深了对音乐审美情感的体验、探索与升华过程,充分发挥了音乐情感的魅力。本文实践经历和理论思考,反映了我在音乐审美教学活动的一些尝试与探索,希望得到同仁及专家的指导与指正。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及《解读》
2、《中学生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邵祖亮徐绪标主编
3、《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曹理何工著
4、《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吴斌莫蕴慧主编
5、《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人民音乐出版社杨立梅
6、《音乐情感体验“奏鸣曲”》人民音乐出版社许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