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声乐教学课程

课程名称: 13.声乐学习中声区过渡的训练(男高音)-赵登营主讲
课程类型: 声乐课程
视频格式: .mp4
教学主讲: 赵登营
课程等级:
观看次数:
课程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上传时间: 08-11
在线观看:
下载地址:
观看密码:
密码说明: 以上为观看视频时需要输入的密码
观看帮助: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课程: 无相关信息
课程简介:  

  声区特征

  前面我们已论述了共鸣器官(腔体)的性质与作用,而且简要论及人体共鸣腔体应形成完整的有机联系。歌唱中缺少任何一个部分的共鸣都是不理想的,但由于声区 的不同,因此在共鸣训练中主要是要求掌握不同声区在共鸣上的不同比例,而这种比例又离不开全音域的真假声比例。所以混合共鸣与真假声共鸣是同一个问题的两 个方面,其比例是:

  胸声区(即真声区)真多假少,以真为主,假声位置,以胸腔共鸣为主。

  混声区(即自然音区)真假各半,具有调节发音的基础功能,以口腔混合共鸣为主。

  头声区(即假声区)假多真少,以假为主,真声感觉,以头腔共鸣为主。

  声区之间的过渡与混合共鸣的形成,就是要训练上述比例之间的调节技能,使三个声区达到理想的衔接与相对的统一,在这方面我们在概念上要明确如下几点:

  1.胸腔共鸣除产生低泛音共振外,一定要保持中、上部共鸣的音质与色彩。

  2.口腔共鸣是发声的振源共鸣腔体及发基音之处,能平衡上、下共鸣腔的共振。

  3.头腔共鸣的价值在于产生高泛音共振,美化音色及形成最佳的音质。

  因此混和共鸣是各腔体的统一混合。歌唱中切忌只运用“单一共鸣”,只能是在某一声区以某一相应的腔体共鸣为主,而其他腔体则起着积极的配合作用。所以在训 练中特别要强调无论是哪一个声部或哪一个声区在进行歌唱时,所有的共鸣腔体都应进行积极而兴奋的协调作用。在合唱训练中,我们要求不但共鸣是混合式的,而 唱法也应是混合式的。

  这正如同演奏小提琴高音时,你不可能不让琴体整体振动的道理一样,这说明共鸣总是混合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