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声乐教学课程

课程名称: 14.歌唱中如何获得通透的音色(一)-董华主讲
课程类型: 声乐课程
视频格式: .mp4
教学主讲: 董华
课程等级:
观看次数:
课程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上传时间: 08-11
在线观看:
下载地址:
观看密码:
密码说明: 以上为观看视频时需要输入的密码
观看帮助: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课程: 无相关信息
课程简介:  

  歌唱发声技术对歌唱音色的影响

  歌唱发声技术方法对嗓音音色效果的构成,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歌唱发声技术方法主要是通过声带振动、声门闭合及喉内软骨发声运动的工作程度、方式、方法、 力度等技术要素的相互协调及综合运用予以实现的。传统嗓音科学理论认为,产生于喉头的声带“原始声音”具有这样的特点:“具有固定的高度,没有元音的特 性,当发出不同元音时,声音的音色始终不变。”人们之所以认为嗓音初始振动无法确定元音的特征,是因为元音特性的确立必须依赖于具体元音相关的元音共振峰 性质特征为其奠定的音色基础。而音色各异的时共振峰的形成,则与口咽共鸣管形态结构变化对泛音频率区的调节密切相关。因此,倘若没有共鸣器官(特别是口咽 共鸣器官)的支持,就不可能构成人声嗓音初始振动与元音音色关系的嗓音声学规律,并不意味着声带及喉发声器官的生理运动对嗓音音色没有影响。荷伯特一凯萨 利(Herbert—Caesari)在《心的歌声》里写道:“振源体和共鸣体的关系非常密切并且非常敏感:没有这一个,另一个也就不起作用。”而“所有 振源体的调节都包括适当的共鸣腔调节”(荷伯特一凯萨利,李维渤译。心的歌声。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选编,第80页)。很显然,嗓音发声器官的振动调节虽不 能直接确定元音形态,但其发声的物理振动性能、效率、品质及其与共鸣器官结合的方式、状态等,却会对嗓音歌唱的音色产生很大的影响。

  嗓音发声对歌唱音色效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声带与其他喉内器官的发声工作方式、状态上,比如声带的发声机能状态的差异就会对嗓音音色构成直接影响。众所周 知,胸声与头声(又为真与假声、重机能与轻机能)以及混声、哨声等不同嗓音发声机能的形式,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带的发声振动机能方式与状态。这类变化 大体可以包括诸如声带振动宽度、厚度和长度的变化;包括拉长或缩短声带的变化;包括声门裂隙大小的变化等。除去嗓音发声机能对嗓音音色的影响外,声门闭合 的严密程度,真声带与假声带的协调方式,声门闭合的时机,喉室内部的体积、形态变化等,也都会引发嗓音音色的相应变化。发声技术方法的具体差别造成嗓音音 色效果差异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如胸声发声的音色相对宽厚、丰满、结实;而头声则相对纤细、单薄、灵巧。又如,声门闭合过于严密,声音会尖锐、逼紧、刺耳; 过松则粗糙、浑浊或是伴有漏气发声效果;闭合力度适当则声音光滑、清纯且富于质感等,这些都是发声技术动作的方法差异的客观结果。

  除了嗓音发声技术因素对嗓音音色构成直接影响外,嗓音发声方法会在与其他相关技术交互作用中对嗓音音色形成间接的制约影响。这是因为在歌唱发声艺术活动 中,人的嗓音发声生理机能作用的发挥和发声技术方法的运用,是不可能在超脱其他歌唱生理机能和相关技术方法的孤立状态下实现的。歌唱活动不是仅仅依靠单一 的机能操作就可以完成的复杂的艺术行为。因此,倘若当我们将嗓音发声机能及相应的发声技术方法与其他歌唱器官的生理机能及相关操作技术(例如,将声源体与 共鸣体的生理功能以及发声技术与共鸣技术的操作方法)结合起来一并考虑时,这种由嗓音发声技术方法的间接影响而引发的对嗓音歌唱音色效果的制约作用,还会 使人声嗓音产生更为强烈的音色反差。这也许就是这类影响较之前一种类型的影响具有更为复杂的机理和更为浩繁的条件因素的变化使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