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八年级)教材简介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人教社》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八年级教材与七年级上、下册教科书相比,本册书中安排了较多的音乐活动栏目,并设计了“听乐.吟诗.赏画”这样的综合性栏目,有一定的新意。

第一单元、青春的旋律

这个单元的主题紧密结合青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上选取了具有鲜明学生生活气息的歌曲与乐曲,并结合唱歌、欣赏等安排了打节奏、编舞蹈等音乐活动。歌曲与乐曲在音乐情绪的对比上比较突出,《青春舞曲》充满动感,《手拉手》激越宽广,《共青团员之歌》坚定有力,《十六岁的太阳》朝气蓬勃,等等。从所选作品的题材上看,《青春舞曲》意在教育学生珍惜青春年华;《手拉手》是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曲,意在表现全人类团结紧密、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景;《共青团员之歌》是原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青年近卫军歌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心;《十六岁的太阳》表达了青年学生自豪、乐观的人生追求。从音乐风格上看,所选作品有民歌,也有专业创作的经典音乐,还有通俗歌曲,体现了“选材范围宽泛、注意突出人文价值观”的特点。

第二单元、动物狂欢节

本单元既是描绘动物题材音乐的集锦,也是“环境教育”材料的集中展示。歌曲《小鸟,小鸟》虽然在节拍、节奏上有一定的视谱难度,但难点相对集中。二声部可供程度较好的学生选唱,由于节奏与第一声部完全相同,比较容易把握。《蝴蝶》(钢琴独奏)《百鸟朝凤》(喷呐独奏)《蜻蜓点水》(民乐合奏)《动物狂欢节》(管弦乐合奏)等都是形象鲜明生动、音乐性格突出的作品,便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也便于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中的创编短句看起来有难度,但在初中英语教科书(人教版)中有大量的相关练习供学生参照,另外,教学参考书中也做了设计和安排。在音乐知识方面介绍了八六拍、歌曲前奏、作曲家格里格等。

第三单元、八音之乐

这一单元与七年级下册中的“华夏古韵”相呼应,是为学生了解民族乐器及器乐音乐而设立的。在“音乐故事”栏目中,结合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介绍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笛子独奏《姑苏行》配以清淡隽秀的水粉画《水乡》,极具艺术魅力;二胡独奏《光明行》展示了二胡的音色和果敢刚毅的音乐性格;《十六板》、《行街》、《小放驴》《十番锣鼓》等是我国各具代表性的器乐合奏形式。本单元的特色还在于集中认识代表性的民族打击乐器,并据此安排了学打锣鼓经,模仿戏曲人物出场的手眼身法步等。在音乐知识方面介绍了八音、弦索、江南丝竹、吹打乐、打击乐器、锣鼓经等。

第四单元、神州大地( 3)----锦绣山川

这个单元是七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神州大地( 1)----辽阔的草原”、七年级下册中“江河万古流”的延续,在具体内容上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赞颂祖国高原山川的音乐作品。在这个单元里,不仅突出锦绣山川的自然美,而且隐含着不同时空的音乐风格、人情民风等。歌曲《青藏高原》《沂蒙山小调》对比鲜明,演唱难度也有差异,但要求也不同。《青藏高原》由于音域的缘故,可以只采用听唱教学的形式,而《沂蒙山小调》尽可能要求把握民歌的风格特点。“听乐.吟诗.赏画”是本单元中的亮点,《蜀道难》和《忆秦娥.娄山关》是诗歌、音乐、绘画姊妹艺术结合的佳作。李白、毛泽东两位古今人物、两首气魄宏大的诗作、国画与油画、四川方言的吟诵音调与合唱等诸多对比因素为这部分内容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第五单元、“环球之旅( 3)----走进非洲”

这个单元是七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环球之旅( 1)----亚洲之声”、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环球之旅(2)----欧洲漫游”的延续,也是将视觉相对集中在具有代表性的非洲民族、民间音乐上,但更加注重对多元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总体设计上对非洲的人文景观作了大量图片上的介绍。

第六单元、电子空间站

编排这个单元更多地是从提高教材的创造性、增加时代气息、贴近现实生活出发的,力图做到有新意,有“科技含量”,有现代感。在选材中,力求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多元文化、多重因素有机融合。比如,在形式上按电子琴 ----电子合成器----电声乐队改编----电声乐队合奏----电声乐伴奏----录音音乐,形成一条由单一到多元的线索。《西班牙斗牛舞曲》《丝绸之路》《雨林》有一定的地域性特色方面的差异。《命运变奏曲》与贝多芬原作有音乐风格和音响效果上的差异。《圣火》中的英文歌词,《雨林》中的环保意识暗含着多元文化的综合。这些都可能对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动力。最后的“器乐小合奏”“音乐工作站”对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评价有重要作用。

在八年级上册中还简略介绍了格里格、刘天华两位中外音乐家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百卉含英

这是一个以“花”为题的单元。由于可供选取的教学材料十分丰富,为紧扣“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主旨,体现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本单元着重突出“花与人”“花与音乐”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本单元选取了河北民歌《茉莉花》作为学生的唱歌曲目。与各地的《绣荷包》一样,南北《茉莉花》也是汉族民歌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首歌曲以支声复调的二声部形式呈现,两声部的节奏基本一致,音域也较适合八年级学生的唱歌要求。为配合歌曲的演唱,还设立了知识板,介绍简单的织体常识,供学生阅读。课后讨论题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旋律线与力度之间关系的思考,并能自觉地从理论上指导演唱实践。

江苏民歌《茉莉花》与河北同名民歌之间存在着“加花变奏”的关系。从乐句的结构、旋律的起止音等方面可以找出二者的共同特点,从节奏上又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将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民歌中材料发展手法的感知,从而加强其对歌曲演唱或欣赏时的领悟力。《好花红》是另一种民歌体裁 ----山歌,歌词清新朴实而富有哲理。《牡丹之歌》《玫瑰三愿》《绒花》《梅花三弄》等作品虽以花为题,但更注重引申出对人世间情感的倾诉和对美好人格的肯定与赞美。配乐朗诵《二月兰》是当代文学家季羡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佳作。为其选配音乐并朗诵,有助于学生理解同为人文学科组成部分的文学与音乐之间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密切关联。音乐活动《对花》既能引导学生回归到民歌的欣赏中,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通过表演实践激发创编思维与能力的提高。

第二单元、黎园撷英

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中,已经通过学打锣鼓经的练习活动为学生学习戏曲音乐作了铺垫。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戏曲音乐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及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弘扬民族音乐、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目前国内许多版本的音乐教材对戏曲音乐都有所涉及,在选材和编排上的推陈出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单元在编排上遵循“继承与发扬”的指导思想,力求合理选择各戏曲剧种中有代表性的唱腔、唱段。考虑到教学上的实际需要,以京剧风格的创作歌曲《唱脸谱》作为导入,通过活泼生动的表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铡美案》中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驸马不必巧言讲》是京剧“铜锤花脸”的名段,音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戏剧效果强烈,易于学生接受。

越剧名篇《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段《楼台会》音乐在人物形象及音乐风格上与京剧《铡美案》的对比十分鲜明。紧接下来对比欣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楼台会(即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能够加深学生对戏曲音乐艺术价值的认识。

《谁说女子不如男》《夫妻双双把家还》分别是豫剧黄梅戏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唱段。《打虎上山》是现代京剧的代表作,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注重交响化的乐队效果,与传统的戏曲有所不同。

本单元还通过剧照、音乐活动等方式介绍了几位表演艺术家,以及戏曲人物脸谱等常识。

第三单元、管弦和鸣

在本套教科书中,这是与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中的《八音之乐》相对应的一个栏目。《八音之乐》介绍的是民族乐器及民族器乐作品。而本单元介绍的是西洋管弦乐队中代表性的乐器及作品。

教科书在编排上首先呈现出一个对开页的西洋管弦乐队及代表性乐器图。接下去分别是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小号、单簧管等乐器独奏曲的欣赏。《舍赫拉查达》虽以“音乐故事”的栏目出现,但其中各件(组)乐器在配器上的运用特色鲜明,既帮助学生积累乐器的音色,同时也提示学生关注在合奏曲中各件(组)乐器的表现力。

第 39页上的填空练习意在辅助学生自主整理分析在教材中出现的音乐知识,并且为以后写作“乐曲说明”做准备。尽管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音响与语言文学的描述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具象关系,但通过这种方式向学生解说作品也是当前音乐欣赏教学中常见的做法。

《中亚细亚草原》是另一部情节性作品。乐器音色的运用及音乐形象的塑造之间关系较为密切,音乐结构清晰,再现段在织体上所呈现出来的复调风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

第四单元、神州大地( 4)----茂密的森林

本单元是本套教科书常设栏目“神州大地”的第四部分,通过展示有关赞颂森林、描绘森林的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歌曲、交响乐等),引导学生关注绿色生命、关爱自然环境的良好态度。通过课后的音乐活动 ----创编音乐剧《植树》进一步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本单元同其他“神州大地”专栏一样,可以结合中国地理知识来学习,以加强音乐与地理学科相关内容的有机关联。

《森林之歌》是歌唱森林的优秀作品。以弱起、附点、三连音,切分等非常规节奏形态贯穿全曲,感情浓郁、结构清晰、旋律流畅、音域适中。《大森林的早晨》是赞美森林的一首清新优美之作,在节奏上较《森林之歌》自由,二者虽都为抒情歌曲,但又有一定的对比性。“小设计”是本单元中承上启下的栏目,既是一次引导学生音乐创编的活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紧随其后的三首交响乐选段的欣赏中。

第五单元、环球之旅( 4)----大洋洲采风

本单元是带领学生领略世界民族民间音乐的又一站。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在我国大洋洲地区的音乐资料尚不十分丰富,以前的教材中很少涉及此项内容。单元标题标以“采风”,有猎奇、搜集、开阔眼界之意。

这一单元选材上主要着眼于歌曲和舞蹈音乐。《剪羊毛》是一首广泛传唱的澳洲民歌。从教学角度看,歌曲略嫌低幼。为弥补这种不足,本单元以二部合唱的形式呈现,以此来增加学习的难度。在这首二部歌曲中先后运用了齐唱、重唱、轮唱等多种形式,衬词及象声词的运用显得活泼有趣,因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演情趣。《理发师》是一首诙谐幽默的歌曲,形象生动;课后的竖笛吹奏《理发师》突出了跳音与连音的对比效果。

《哈卡 .马努马努》《拉卡拉卡》均为舞曲性质的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了解多元音乐文化,从而培养他们对其他区域民族文化的亲近感。

第六单元、夏日泛舟

本单元是教科书“四季”主题的第三部分,安排在学生暑假前学习。七年级上册的《金色的秋天》、七年级下册的《春之声》与它是姊妹篇。

《夏日泛舟海上》是由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中的咏叹调改编而成的一首轻松、活泼的三拍子歌曲,有很强的动感。《太阳岛上》是一首当代优美抒情的歌曲,歌词中所展示出的情景与学生即将开始的暑假旅游活动有一定的联系,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六月 ----船歌》是一首雅俗共赏的钢琴曲,音乐意境鲜明,旋律优美流畅。《仲夏夜之梦》是门德尔松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创作的交响乐序曲,是音乐与戏剧结合的典范之作。由于这部作品在同类教材中未曾出现过,因此有助于开扩师生们的眼界;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结合文学剧本,加深认识音乐与戏剧的关系。《雷鸣电闪波尔卡》中有一些用乐器模拟“风雨雷电”等自然音响的片断,借助判断乐器的练习以及随音乐伴奏的体验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复习第三单元中管弦乐器音色的知识内容。《荷塘月色》是描写夏夜荷塘景色的散文,为其配乐朗诵是此项常规内容的延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