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音乐教学网》
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介绍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音乐实验教材。这套教材是 2001 年春最早在教育部立项的三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之一。 2002 年秋,初中七至九年级共 6 册教材,已顺利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得到了审定委员的高度评价、赞许和具体指导,并于 2003 年二月上了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书目。这套教材我们的定位是:努力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呈现方式、新的教学机制、新的评价体系,印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精神》。
两年多以来,在这套音乐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有两点比较深刻的体会,借此,想与大家进行交流一下。
其一,组建一个高起点的教材编写班子,是保证教材高质量的关键。湘版中小学音乐实验教材有一个学识素养高、编写经验丰富、结构配置合理的编写班了,这个班子主要编写人员是由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长期从事音乐教育科研的人员和第一线的优秀老、中、青教师组成。如:主编全国著名音乐美学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博士导师张前教授,副主编是我和湖南师大艺术教育学博士生导师、著名的青年教育理论家郭声健教授,还有长沙市教科所教研员邹阳老师,编委有:湖南师大的中国音乐史教授、民族器乐家刘镇钰,有长期工作在教改、教材编写和教学第一线的长沙市优秀音乐教师、教研员杨萍、李晓元、周晓波、罗自振、薛晖等。由于有这些专家、教授和一线教师在一起的默契配合,理论与实践互为补充。从而奠定了湘版音乐教材高质量的基础。
其二,坚持教材开发、编写和新教材实验的有机结合,是确保教材走向成功之路又一个重要的措施。开展新课程音乐教材的前期实验工作,其目的是初步验证教材编写设计是否符合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方法,以及新课程教材观的一种科学的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能为教材编写、设计提供支撑的理论依据,以及鲜活的呈现方法,从而使教材开发编写少走弯路。为了搞好前期教材的实验工作, 2001 年年初 2 月下旬,在长沙市教委领导鼎力的支持下,我们建立了以长沙市城区为主的具有一定区域性的前期实验基地。通过对新编教材初稿的试教活动;新教材的研讨活动,以及教学的设计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等多种形式交流研讨活动,对每册教材都进行了前期的教学实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实效。
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是新课程的主体和建设者”,因此,我们采用前期实验这一举措,展示了老师在音乐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也是课程实践者。同时,也展现我们在教材编写中的开放性。通过前期实验,我们将搜集到的学生反映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对教材进行反复的推敲修改,并将实验的成果和教师的经验吸收到教材之中或教师用书之中。从而使每一册教师用书都有多篇实验课的课堂教学实录,而且每册还有二至三节实验课例录制成光盘,然后发到全国各地的实验区,与实验区教师进行诚恳的切磋交流。湘版初中音乐教材进入实验区近三年来,受到实验区师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实验区的老师们说:“湘版初中音乐教科书改革力度大,其内容和形式不仅改变了过去呆板的学习形式,极具开放性,学生非常喜欢,而且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实验区的老师们还指出:湘版音乐教材很重视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教材内容贴近实际,不符合学生需求,极大地克服了以学科的中心的倾向,对改变初中学生喜欢音乐,但不愿意上音乐的现象,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透过实验区老师们诚恳朴质评价赞许,我们以为湘版初中音乐实验教材对于激活实验区的课程改革、贯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起到了“很有启发、很,见实效”的作用。
下面从五个方面简要介绍湘版初中音乐实验教材的特点。
一、突出了“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定“人”确立起来。这是历次课程改革从来没有过的,它意味新的基础教育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教育。因此,在教材编写中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是我们考虑的最多的问题。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主也是我们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与归宿。
1 、在教材的编选内容上和呈现方式上,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改革前,由于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许多初中学生喜爱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为了改变初中生的这种观状,根据新课程要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来建构教学内容这一理念,我们在设计、编选音乐教材内容时,非常重视教材内容的生活化且富有情趣。非常关注音乐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让教材内容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如:湘版教科书在歌曲选才上,大量启用了近几年来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优秀少儿歌曲和群众歌曲,其中《新世纪的新一代》、《绿色的梦》、《青春舞曲》、《同一首歌》、《手拉手》、《爱的奉献》、《中国娃》、《众人划浆开大船》等歌曲既适合初中生演唱,又琅娘上口,通俗易懂;同地,教材还选用了一批“金钟奖”的获奖作品,如:《大漠之夜》、《你是这样的人》、《公仆赞》、《桥》等歌曲,这些都是时代经典之作,给学生提供了优秀的听赏、演唱的音乐作品。
初中阶段的器乐教学,每一册教材均安排了一个器乐单元,如:七年级上册的《零点乐队》、七年级下册的《我的好朋友》、八年级上册的《快乐的乐手》等;它不但为学生初学乐器提供了启蒙教材,而且,为学生尝试参与器乐演奏实践提供了广阔的时间与空间。同时,也使学生体验了参与演奏器乐的乐趣。
为了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湘版教科书摒弃了以音乐知识为线条的传统旧教材编写方法,淡化了学科意识,把识谱与视唱等知识寓于音乐实践与表现的活动之中,在歌谱呈现方式上,以简谱为主或五线谱与简谱对照,减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读谱的难度。这样安排,适合目前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现状态,有利于部分学生走出“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怪圈,将过去孤立、枯燥的读谱融于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活动之中,使之成为一件乐事。
新课程认为:教材呈现方式上的改革,是衡量一套教材的教材观转变的标志。在编写教材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正处在少年时期,为此,我们将初中音乐教材呈现方式,定位于是一种少年儿童文化。“从少儿的世界出发,让少儿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是新课程的教材观又一闪光之处。为此,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精心编写的课本,从教材内容到装帧设计,都极富美感充满少年儿童情趣。如课本封面设计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在摆弄各种乐器风景画。封二封三是设计的音乐成语配画,这此成语有:高山流水、余音绕梁、四面楚歌、曲高和寡,配的图画都很清新、大器、潇洒,很有音乐的感觉。再翻开课本里选的歌曲和乐曲,都是同学们想唱、想听的,而且许多都是自己身边的事物……听赏是中外名曲名作。
除了上述从封面设计到人物形象、活动场景以及小标图、版式等都进行了精心策划和编排。教材中的每一课都创设了轻松活泼、明快简练、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给师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的空间。营造一种符合初中生特点的审美氛围,让初中生拿到教材就喜欢它、情不自禁地翻看它、学习它,把它当作自己的书。
其次在语言风格上,为增进教材与初中学生的亲近感,加强教材的亲和力,在各册教材的许多单元前,我们撰写了精练的引导语言,让学生看了后倍感亲切。如:第一册第一单元《唱出情中的歌》我们导引是这样的:走进中学校园,我们将拥有一片音乐的新天地。让我们唱起来吧,你唱你喜欢的,我唱我喜欢的。自信洋溢在脸上,激情从心底流出,真诚的歌声使我们彼此熟悉,彼此亲密……。八年级上青春的旋律是这样导入的:把梦种下,用花覆盖,让新雨悄悄地哓灌,这就是青春的歌。
为了加强音乐教材的亲和力。我们在初中教材中设计了一个活泼可爱小博士,它们贯穿于教材之中,活跃于师生之间,用鼓励性、启发式、趣味化的语言和初中生进行亲切平等的对话,将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引导学习的方法和学生的感悟,都隐含小博士的富有启迪的语言之中,隐含在一种激励、有趣的交流之中。如在《流动的音符》这一单元的创造活动中,我们采用小博士的语言:“比一比,看谁创造的旋律更优美。”比如《班级演唱组合》中借小博士启迪的口气,设计了如下两句话:“任选一种固定节奏为歌曲伴奏,效果会怎么样?”这种新的教材语言设计,使学生感到有一个亲密的伙伴在陪伴着他们学习,不由自主地和教材对话,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地。同时也使课堂上有一个充满情趣的道具,暗示着教师角色的转换,让音乐课堂上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快乐。
2 、设计多样化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过去音乐教学形式单一化,要么是教师教,学生模仿唱。要么先讲读谱,学生再依谱唱歌等等,使得学生感到音乐学习比较沉重、枯燥、单调乏味。这是造成学生不爱上音乐课的重要原因之一。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唱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探索创造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新课程在学习观与传统教育又一重要区别。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根据单情境主题的要求,有的单元我们设计了具有激励性音乐活动,例如七年级上册《零点乐队》这一单元中,我们就设计了两个音乐创造活动。( 1 )打击乐设计( 2 )为旋律加花。通过以上两个音乐创造活动,引导学生进探索、创造性学习。有的单元我们的设计是采用小博士富有启性语言,引导学生改学习方式,例如在《班级演唱组合》这个单元中,通过小博士的激励语言:“分组设计演唱方案,看谁表演得最成功”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透过上述活动的介绍,我们湘版音乐教材不仅重视引导学惩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单一性转到多样性,而且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的表现与创造的活力
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活动。音乐教材是呈现音乐美的载体与文本。为了将音乐审美这一核心理念落实、渗透在教材编写的各个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具有创意的工作:
1 、建构了“单元情境主题观照下学习领域的整合”结构体系。所谓单元情境主题,就是运用系统论和协同学的原理,将单元的几个学习领域和学习内容,经过比较、归纳、整合等手段,提炼出一个具有情节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情境主题,这种情境主题,就称为单元情境主题。本套教材每册由 6-8 个单元组成,一般每个单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习领域,各单元学习内容以及活动是在情境主题观照下进行的。将不同子系统通过协同的作用,从而达到合作、协调、同步、互补效应。
纵观全套初中音乐教材,有以歌唱表演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单元主题,如《唱出心中的歌》、《真情的呼唤》、《黄河的故事》、《乘着歌声的翅膀》等;有以创作表现为主的单元主题,如《流动的音符》、《声音的表现》、《阳春三月》等;有以尝试演奏乐器为主要学习的单元主题,如《零点乐队》、《快乐的乐手》等;有以欣赏古今中外经典乐曲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单元主题,如《七彩的管弦》、《传统是条河》、《世界民族之声》等;还有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音乐学习内容的单元主题,如《音乐在我身边》、《运动的旋律》、《节日里的歌》、《金色音乐厅》等。这些单元主题既各具特色,情境性强,对强化学生审美体验有积极促进作用。
2 、重视音乐实践,引导学生体验歌唱、演奏乐器的乐趣,激活表现欲望。音乐艺术既是一种声音艺术,而且是一种表演的艺术,音乐学习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过程。因此,“重视音乐实践”是音乐教学的十大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引领学生走进音乐、获得深刻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为此,湘版教材在表现这一教学领域中,作了独到的、系统的、富有创意的安排。
根据初中学生生理与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我们在每册教材中,专门编选了内容新颖的歌唱表演与演奏乐器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体验歌唱、演奏乐器的乐趣。在歌唱表演领域有:如《班级演唱组合》、《少年好时光》、《乘着歌声的翅膀》、《青春的旋律》、《节日里的歌》等等;在乐器演奏领域有:《零点乐队》、《我的好朋友 ---- 让我来试奏》、《快乐的乐手》、《乐手的实验》。学生在自主选歌演唱以及与他人合作进行器乐演奏的活动中,不仅体验歌唱与演奏乐器愉悦感,而且激活他们表现欲望。许多同学尝试个人或者与他人合作一起上台表演,来展示自己在歌唱与演奏方面的风采。
二是从多个侧面融入综合艺术表演内容,提供多彩多姿的艺术实践机会。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领域,这些单元是以综合表演的形式呈现的,如:《运动的旋律》、《梨园春秋》、《金色音乐厅》等。
3 、创设自由探索情境,激活学生的创造冲动。创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音乐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创造性发展的价值”、“鼓励音乐创造”列为音乐教学的十大基本理念之一。还拓展了“创造”这一新的教学领域。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于音乐独特的魅力,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质,应该成为新课程中音乐教学重要的学科特点。湘版音乐教材在编写中积极主动地实践“创造”这一新的学科价值观,展现新的教学领域,并将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领域中。如《流动的音符》《音乐在我身边》中 ---- 为场选配音乐、《声音的表现》 ---- 悲壮的散场与球迷歌、《阳春三月》 ---- 创造与表现栏目中,为实验音乐《集镇的春节》设计。这些情境性学习活动,是激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冲动的最佳场景,是体现创造领域的最佳学习情境。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得到强化,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才能得到培养与提升。
三、重视学科综合,丰富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提倡学科综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不论是在义务教育课程结构中,还是在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具体而充分的体现。“提倡学科综合”是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说明“音乐学科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为此,湘版初中音乐实验教材力求紧扣课程标准,从多方面体现了学科综合理念。
1 、注重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我们采用情境性、趣味性的活动,巧妙地将音乐学习的多个领域综合在一起。比如七年级上册《流动的音符》这个单元(出图)就是由(识谱乐谱、感受与鉴赏、创造)三个领域的内容有机组合而成。又如七年级下册《运动的旋律》这个单元(出图)就是感受与鉴赏、表现(歌唱、演奏乐器)、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内容有机组合而成。由教材注重了不同领域之间有机综合,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的状况。
2 、确立以音乐为主线构建起与姊妹艺术的联系。以往的音乐不教材以学科为中心,紧紧围绕唱歌、欣赏和基础训练编写教材。而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学科中心,建立横向联系。湘版初中音乐教材将封二、封三进行了特殊的处理,成了音乐成语与美术的综合学习园地。如七年级下册《滥竽充数》、《声音绕课》,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黄河的故事》是运革命历史歌曲为主体设计新编音乐剧,流亡三部曲,全剧分为三幕。第一幕逃亡,第二幕相遇,第三幕奋起,通过有关革命历史歌曲学唱,以及分幕的演绎,同学们在边唱边演的过程中,就将音乐与戏剧联系在一起了。尽管这种表演形式比较简单、朴实。然而学生体会到了戏剧表演乐趣。又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艺苑风景线》,本单元以音乐审美体验为主,通过四种不同形式听赏音乐,达到提升学生的欣赏品味,第( 1 )为:音乐与意境,这个活动运用音乐与美术作品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与想象,领会哪幅图画比较贴近音乐所表现意境;( 2 )音乐与人物形象(体验音乐是怎样描绘人物的);( 3 )同主题的音乐与美术作品(运用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比较方法去认识音乐);( 4 )电视栏目与电视剧的片头音乐(音乐感受、听辨训练)。
3 、精心编选“相关文化”的内容,丰富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新音乐课标明确提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强调音乐与社会生活、与姊妹艺术、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是新音乐课标又一闪光点,这种学科定位,结束了过去音乐学科作为术科的历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打破学科中心、摆脱专业化教学怪圈的得力措施。湘版实验教材在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与相关文化方面有独到的编排和精巧的设计。
其一,从七年级下册开始,每册音乐教材至少安排一个涉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单元,例如:七年级下册的《八音和鸣》、九年级上册《传统是条河不》、八年级上册《世界民族之声》;九年级上册《国风新韵》、九年级下册《世界民族之声》等。
其二,结合教材的单元情境主题和入选的音乐作品,运用渗透和方法,将音乐教育的人文内容融合在有关教学领域与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如七年级下册《传统是条河》中 ---- 在听赏骨笛与乐队《原始狩猎图》的活动中,结合感受与体验,教材呈现了距今八千多年河南舞阳出土骨笛的图片,以及浙江余姚出土距今七千多年的骨笛照片,让学生了解到,早在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音乐园地里,就有许多惊人的创造。
四、改革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性和发展评价新体系。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是关系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针对我国现行课程评价体系的局限与不足,结合国际课程评价的趋势与先进的评价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激励性和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初中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和实行的学习评价。在教材中如何反映新的评价理念,怎样引导师生将发展性评价的新理念迅速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新课程教材编写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湘版音乐教材运用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价的新理念,首创了便于师生操作的激励性发展性评价综合操作体系,将评价自然地纳入音乐教科书中。根据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我们将这一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体系编写了一份综合评价表:题为《音乐伴随我成长》,放在每册教材的后面,以便教师与学生使用。这份评价表其内容包括以自我评价为主的过程评价“每个单元都值得回味”,终结性评价为“自己的感受最为珍贵”,相互评价“出色的表现众人夸”,自我评价“我对自己说”,还有老师评价“老师对我说”,家长的评价“父母对我说”。除此以外,在每册教材的多个单元中,都有引导学生开展积极评价的暗示。如七年级上册《零点乐队》《流动的音符》、八年级上册《青春的旋律》等。
湘版音乐教材中的发展性评价综合操作体系,摒弃了仅注重甄别与选拔功能的陈旧评价观念,根据音乐学科个体差异显著和注重自我感受的特点,采用了以自评为主、包括互评、师评、家长评的多元评价方式。这种以自评为主的多元评价方式,尊重和体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与需要,有利于激发主体精神,促进每一个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不仅如此,这一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联系起来,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态度和情感反映等,同时,有利于教师将发展性评价理念迅速转化为教学行为,更利于学生认识自我、自主发展。
实践证明,这种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学得好,他才愿意学习;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他才乐于学习。它把学习是对人的生命的自我肯定这一点提到了首要地位。这一转换非常重要,学习的成功感、自豪感不仅是产生兴趣和动力的根本源泉,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径。学生为什么变得爱学音乐了?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学会了!学生获得的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进步,都会被我们的实验老师察觉、发现和赞赏。难怪我们在实验区听课调研时,发现实验班学生总是充满自信!
五、利用鲜活的实验成果,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湘版初中音乐实验教科书每册都配有教师用书、录音带、 CD 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多种教学辅助资料。湘版教材的教师用书主要由前期实验区的一线中学音乐教师和教研员担任编写工作,突出反映了编写与实验有机结合的特点。教师用书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说明、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和相关资料等四个方面。在教学内容说明中,详尽地说明了编者的编写意图、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教师对教材的基本特点和新的创意都有所了解。在教学建议中,汇集了众多一线中学音乐教师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当前新课程改革及音乐教育研究的新理念、新动向,为教师提供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设计思路。在相关资料方面,其内容包含有作品分析和创作的背景资料及作者介绍,相关音乐知识、相关文化资料以及参考书目等。另外,在每册教师用书中搜集了三至五个优秀实验课例,进一步诠释教材内容,生动地体现教材特色。同时,这些鲜活的实验课例,反映了音乐教师走新课程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展示了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运用的策略,必将有力的促进音乐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
湘版教材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是由我们音乐教材编写组的专家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共同参与设计,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中心精心制作完成的,具有导航明确、操作简便、内容丰富、图象生动、界面良好等特点。在使用时,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意组合和调取其中的教学资料。这些多媒体教学软件,包括所有的歌谱、乐曲的主题呈现,音乐知识和音乐常识等文字资料,还包括所有歌曲的范唱和伴奏音响、配画的听赏作品音响等等。同时还录制了一套质量较好的教学音响资料,分 CD 和录音带两种,以供教学条件有限的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校使用。
这套教材的从 2001 年元月开始编写,到 2002 年秋教育部审定完毕,历时两年时间,就编写而言,是我们下功夫最多的一套教材。其编写的过程就是学习课程改革新理念、洗脑筋的过程,是把新课程理念转换为编写思维方式的过程,也是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再创造过程。由于当时起步阶段学习和理解的局限性,其中的不当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广大的音乐教师提出宝贵意见。在今后的教材修订中,我们将努力吸收各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材,使湘版初中音乐实验教材成为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最受广大师生欢迎的音乐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