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反思

高中音乐课改研究课案例分析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摘自:《百度空间》

课题:自然之韵

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海浪的嬉戏》初步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拓宽音乐视野。

2、通过比较的方法,了解印象主义音乐表现大自然的不同声响、景象的手法及音乐特点。

3、认识交响素描这种音乐体裁。

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声音最原始也最具有生命力,作曲家德彪西对自然界宏伟力量的印象是十分重视的,他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这样描述:“我现在又一次的和我的老友-----海;在一起了,它永远是那么变幻无常,那么美丽。它的确是自然界唯一可以使你安分守己的东西。然而,我们对海的尊重总嫌不足……”由此可见德彪西与海有着多么浓厚的情感。在音乐创作手法上,德彪西说过:“我越来越相信:从本质上来说,音乐并非是进入严格的、传统的形式中流动的事物。音乐是由色彩和拥有时间的节奏形成的……”

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它由三幅交响素描组成。三首素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充满阳光的海面上变化无常的景象,描绘了海的气氛和海的性格。它们既像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又好像是一首庞大的交响诗。本课欣赏的是《大海》的第二首《海浪的嬉戏》。《海浪的嬉戏》描绘的是浪花在欢快地嬉戏。如果把德彪西的三幅素描看做一部篇幅不太大的交响曲的话,那么这第二幅便是其中的一个辉煌的谈谐曲乐章。海有万千变化,有时安静沉着,有时又令人感到困惑。而这第二幅,作者集中描绘的却是它的自我欢娱----浪的游戏。在无数轻快典雅的乐句中,在色彩斑润的和声对置下,汹涌的波涛和腾越的浪花,以及后浪推前浪的不停顿冲击,成为乐曲的中心。轻快的舞蹈性旋律与节奏及其恢谐性的笔法,构筑成这一印象主义的音乐画卷

教学重点:

赏析《海浪的嬉戏》,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设备: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自然界海浪的声音引入课题

2、交流本课预习“关于海的文学描述”

3、介绍作曲家---德彪西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他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

4、点明本课学习内容:了解印象派的音乐风格;欣赏交响素描《大海》

第二首《海浪的嬉戏》。

二、新课

1、展示思考题:这部作品与以往欣赏过的作品有不同吗:你能说出有哪些不同?

2、学生初听《海浪的嬉戏》。

3、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思考题

4、设疑:你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吗?

5、向学生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日出.印象》引导学生对比出印象主义绘画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相似之处,都是冲破了传统的创作技法。

(1).学生讲述对画的理解

(2)老师讲述: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他们采取交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实际上就是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

《日出.印象》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早晨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

(3)学生交流和讨论试说出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6、对比聆听民族乐派的作品片断:《大海与辛巴德的船》

初步对比感受传统的民族乐派的音乐和印象主义音乐的不同。

7、赏析《海浪的嬉戏》片段:

(1)片段一:海浪主题

从音乐的表现要素:旋律、节奏来理解德彪西独特印象主义的音乐语言。

旋律:不易歌唱,瞬息万变,轮廓朦胧模糊,运用非常特殊的旋律色彩,旋律趋向片段零散,印象主义音乐常采用全音阶(12平均律)和变化音的写法。

节奏:节奏不太有规律,比较自由,节拍不规则的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出松散流动的状态,不强调节拍重音。

(2)片段二:中段主题

从音乐的表现要素:和声、调式来理解德彪西独特印象主义的音乐语言。

和声:追求模糊的混合色彩,德彪西多用其他乐派认为不协和的和声体系营造出神秘而奇妙的色彩。

调式:不协和的和声体系的运用,使印象主义的音乐既不在大调上,而在两者之间摇摆创造出难以捉摸的效果,调式模糊。

8、聆听《大海与辛巴德的船》片段(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曲)

(1)你能哼唱主题旋律吗?师生共同演唱《大海与辛巴德的船》种的大海主题。

(2)通过印象主义音乐与传统的民族乐派的音乐在----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这四方面的音乐要素表现上有什么不同?根据讨论分析、对比归纳如下:

旋律方面:印象主义音乐旋律不易歌唱,瞬息万变,轮廓朦胧模糊,但有踪迹可寻。而在其他音乐流派中,特别是民族乐派的旋律,尤其易于歌唱

节奏方面:印象主义音乐节奏自由,上不强调节拍重音。在作品中,音乐小心地柔和流动地遮掩了节奏的律动,从一个小节滑向下一个小节。民族乐派的节奏规整。

和声方面:印象主义的和声不太协和,追求模糊的混合色彩,具有捉摸不定的图画性质。德彪西多用其他乐派认为不协和的和声,这样就使他的作品出现了奇妙的色彩。民族乐派的和声较协和。

调式方面:印象主义音乐的调式模糊,由于更多地运用上述手法,使得印象派的音乐既不在大调上也不在小调上,而在二者之间摇摆,创造出难以捉摸的效果,就像是印象派绘画中朦胧的轮廓。民族乐派的调式清晰。

三、反馈、总结

1、再次聆听---《海浪的嬉戏》,

教师要求学生边听赏、边把自己的感受与想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行展示交流。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3、教师总结

总之,印象主义的音乐就是打破传统的束缚,在艺术手法上追求更新的东西。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飘浮,都是印象派音乐明显的标志。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课后反思

我在准备这节课时深深感到德彪西的《海浪的嬉戏》是一部很难驾驭的教材。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创作技法复杂、专业程度艰深,也因为我们过去对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太少、钻研不深。然而,作为近现代的一个重要音乐流派,特别是这一流派对当代音乐又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它,这样才不会给我们的教学留下遗憾。因此.即使是再难驾驭的音乐作品,我们也应当引导学生去认识、去理解。

在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去认识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比较容易的。而类似印象主义音乐《海浪的嬉戏》这样的作品却困难得多了。因为它的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并不像常见的音乐作品那样容易把握。但是,任何事物总是在辩证地存在与发展着的。具体到这部作品上,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风格,而后再透过客观存在的风格去认识、理解其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手段。这几乎反而更容易些。

教学方法上,我突出的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其中,有两项比较:其一,用德彪西的音乐《海浪的嬉戏》与莫奈的画《日出.印象》做比较。尽管这二者分属于不同门类的艺术,但在艺术思想、创作手法上都有共通之处。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找出共同的特征。这就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渊源及其基本特征提供了条件。

其二,用印象主义音乐与民族乐派音乐做比较。这样做,非常具体地从旋律、节奏、和声、调式方面看到它们的不同。这同样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的风格特征提供了条件。

在此课的教学中我很注重聆听。仅《海浪的嬉戏》这部作品就在一节课中完整的聆听了两次。初听时,学生对作品得到一个粗浅的、不完整的印象;复听时,要求学生较为精细地、全面地感知、体验《海浪的嬉戏》,进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而且还在分析表现手法时聆听了其中的两个主题。侧重在聆听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比较和评价是高中阶段音乐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教学原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