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盐城教育科研网》
西方专业音乐创作这部分的内容,是比较难把握的一部分,尤其是从古典音乐到浪漫主义音乐这几个重要的章节,主要学生对古典音乐兴趣不大,要想在一节课里讲清楚一个时期的代表音乐家和代表作品,还要有学生活动,内容既深不得也浅不得,的确需要好好设计一番才行。但不管如何还是要先把教材吃透才行。不过学生对贝多芬和肖邦可能比较熟悉,教学中还容易一些。
西方音乐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了19世纪,欧洲的政治和社会动乱一直在延续,人们要求实现自由、平等、博爱、不愿再做奴隶,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的精神。而在音乐领域,贝多芬是从古典迈向浪漫主义的过渡人物。所以在这一课中,本课导入我一开始设计了从听赏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开始,学生对这首作品相当熟悉,所以用这首贝多芬的钢琴名曲作为导入,但是发现此时引出贝多芬有点太突然后来还是改用了西方浪漫主义时期德国音乐家门德尔松的作品。通过聆听与分析本节课的两部作品,对浪漫主义的音乐有个粗浅的印象,并对音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所认识,这就是本课的难点!
在学校我上这一课时就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第一是内容太多,贝多芬这一节课就完成不了,导致学生活动都没时间进行了。更不用说去听赏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了所以我做了如下调整: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联系上一章节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欧洲音乐发展的年轮,几个重要的时期:巴洛克音乐时期、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掌握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的含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而且对这些知识也比较渴望,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对这些知识是知之甚微,对他们来说是崭新的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到这些作品上,就是直接体验其音乐风格,而后再透过客观存在的去认识其音乐要素以及音乐表现手段。这样上课内容变得简练了,有时间进行学生活动了。我觉得不足之处就是:内容深度不够,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大部分是我在“一言堂”。因此在每一个环节中我都设计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和看。
这两个单元的重点主要是鉴赏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第四乐章片段,和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合唱的主旋律《欢乐颂》比较熟悉,能够跟琴演唱,但在分析主题的时候就比较困难,而且在结合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特征的时候不能够把握主题思想,对浪漫主义的风格还了解的不透彻。在鉴赏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之前,请同学们做一点情绪体会:如愤怒、忧伤、震惊、焦虑、冲击力。
总的来说,学生自己表达的东西不多,主要是靠教师的引导,能较好地把握教材中心,重点突出,传授知识准确;课堂结构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有序;活动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参与意识比较积极。特别是体验式、引导式方法的运用,加上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较好地引起学生的探索愿望。师生之间亲和力较好,语言设计表达很好。
通过对西方专业音乐创作,尤其是古典音乐到浪漫音乐这部分内容的反思,我也懂得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从而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