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反思

对《艺术歌曲漫谈(一)》一课的教学反思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摘自:《和平教育园区》

《艺术歌曲漫谈》一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部分第九章----《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

在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群星灿烂、名作浩如烟海的辉煌时代。由于文学上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也逐渐冲破了过去严格强调曲式结构、和声、对位等音乐创作原则的束缚,进而将音乐主题和内容转向亲近自然、描绘客观世界,关注“人”性,抒发内心情感上来。在众多的音乐形式中,艺术歌曲以其与文学诗歌的紧密联系、简洁、完整的结构程式和较高的艺术性在舒伯特等作曲家手中被发扬光大,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正因为此,新课程高中音乐欣赏教材将艺术歌曲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引领,并为教师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方便教师挖掘音乐内涵、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领悟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征。

新课程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强化了“以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感受、体验、表现、创造等形式来理解和分析音乐作品。”在此期间,笔者觉得感受、体验也好、表现、创造也好,总要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依据音乐要素去对个体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之后形成自己的理解再去进行创造,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体悟的过程。如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它主要的特点就是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音乐多表现于写意,所以学生表面理解音乐的浪漫特征似乎不难,但细致地感悟每一个乐思透出的浪漫本质就不容易了。尤其多年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我们的高中学生们根本无暇深入地品味音乐、理解音乐,所以音乐对于他们也就只是表层的“发泄”、“情境”和“背景”,作为一种工具却忽视了音乐本体美的存在。所以笔者在教学中一直努力地利用现代高中生信息丰富、知识宽泛、思想活跃的优势,通过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来对学生进行大教育背景下的音乐文化熏陶。

基于此,在本课教学流程中,笔者作了如下设置:

1、初步感受: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欣赏----加入诗歌(歌词)的同一音乐对比欣赏

2、进一步感受:

歌曲《魔王》的分析与研究

3、深层次分析:

针对艺术歌曲的典型特征,运用音乐要素对《魔王》音乐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4、课程拓展与延伸:

⑴运用以上知识,感受、理解中国艺术歌曲《嘉陵江上》

⑵小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即兴演绎《魔王》

5、课堂小结

纵观教学流程,不难看出本课教学严格遵循了艺术鉴赏先整体(初步感受)----再局部(分析)----再整体(体验、再创造)的规律,在选材上吸收了中外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并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用音乐要素理解音乐,进而把握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这也就是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音乐教学要紧紧围绕音乐本体进行。其具体体现在:

在情境导入部分,教师先播放由小号独奏的《小夜曲》,以音乐打动学生,启发学生感受音乐铺陈的意境,体验作品自然流露的浪漫气息;之后转由教师边弹琴边演唱《小夜曲》歌词,使学生在同一作品不同版本的对比中理解歌曲的内在构成要素和与器乐相比,在内容表达上的不同。从而揭示艺术歌曲的概念----是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交待艺术歌曲与浪漫主义音乐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让学生充分领会歌词、曲调、人声、伴奏组成艺术歌曲----抒发情怀、创造浪漫意境。

接下来,还是以整体----局部----再整体的逻辑关系分析舒伯特的《魔王》,引导学生发现歌曲塑造的四个人物形象和支撑人物形象的音乐素材、表现手法:

形象

情绪

表现形式

表现手法(音乐要素)

叙述者

旁观平稳

词、乐

平稳的音阶进行(平静叙述),大跳(有感情朗诵)

父亲

掩饰不安、安慰儿子

词、乐

旋律断断续续跳动大、后渐平衡

儿子

惊慌虚弱(病)

词、乐

旋律中的半音进行、休止符(不稳定)

魔王

故作温柔、虚情假意

词、乐

爱你(歌词)、人声轻柔、装饰性的三连音

 

凶相毕露、冷酷无情

词、乐

你要是不愿意(歌词)、连续下行大跳

音乐背景

紧张、阴森

伴奏

同一音级上的三连音节奏(马蹄)、上行音阶(风声)贯穿全曲

通过两部代表作品的介绍,学生比较真实地了解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结构、形式与音乐表达方式、体会歌词、曲调、人声、伴奏四大要素各自的表现特点与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检验,笔者发现,学生在教师逐层深入的启发下,能够建立起一种用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法来解释音乐形象的正确欣赏概念,这对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提高音乐修养是大有益处的。事实证明,学生喜欢一切带给他们美感与愉悦的事物,尤其是能深刻触及他们心灵的音乐,只要有合适的方法,即便它很抽象、有一定难度,学生也会乐于感悟和体验。

应该说,艺术歌曲在舒伯特那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缺乏了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感受与分析,课堂教学就似乎不够完整。于是,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吸纳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原则,在总结了艺术歌曲风格特征之后,笔者引入了中国抗战期间的艺术歌曲代表《嘉陵江上》,同时发挥自身的声乐优势,自弹自唱,随唱随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嘉陵江上》这首歌曲的创作特点和情绪表达。可以说,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是一个主要教学方式,笔者没有频繁地使用多媒体,因为我信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静静地聆听过程中,你的思维不受过多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更能充分地感受与体验音乐,这是你理解作品、能够创造性地表达的重要前提。

横向、纵向的作品对比分析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创作表现欲望,可是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到底有多少,这还有待于在接下去的环节去验证,结果,我们的学生充分运用既得的知识和体验,小组之间相互配合,以一切可创造的乐音与噪音共同编织了一幅立体的《魔王》图画,也使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但笔者最看重的是学生们通过自主的学习、缓解了对高雅艺术的“望而生畏”的消极情绪,开始试着走近它,这是实现理解音乐基础上鉴赏音乐的最基本的条件。

由本课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对新课程高中音乐欣赏的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我们的音乐教学到底应该达到一种什么目的,看到学生们随着《魔王》音乐认真表演的情景,一种感慨由然而生,其实真的像课程标准所说的那样,让音乐带给学生一种快乐、一种美感、一种对人生的体悟,既在结果,但更重在过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