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反思

人音教材第十单元第九课教学案例分析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摘自:《广州音乐教育网》

思考问题

如何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创编能力?

教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音乐学习与活动的积极性?

案例描述

本节课是学习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教材第十单元的第十九课:对祖国河山的礼赞,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俄罗斯民族风情,课后思考题:课后聆听《荒山之夜》,感受、体验并评论这部作品的音乐风格;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试着编写一个神话故事。随后的课,学生兴高采烈地走进了音乐课室,令我惊讶,一个个都拿着道具象是要到那里表演似的,我是叫你们编写一个童话故事吗?几个学生组长异口同声说:是呀!老师,这节课就看我们的了,您等一下给我们点评吧。下面是高一( 16 )班第一学习小组的设计和表演:

《荒山历险记》

背景音乐: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

场景:暗灯、一人扮作大山、两人扮作大树、五人扮演怪兽(后变为村民)、两人(一男一女)旁白。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一名贪玩的小孩居然独个儿走上十分恐怖的荒山上,他似乎忘掉了妈妈的叮嘱:“孩子,山上有吃人的怪兽,千万要记住,别往哪里去!”然而孩子却为了一时的欲望,而将妈妈的话抛诸脑后。

孩子在山上走呀跳呀,像一只快活的鸟儿一样。然而他丝毫没有感到一点的危机感。“啦啦啦......”孩子依旧愉快的哼起了歌儿。

可能暴风雨前总是那么平静吧!不远处有一只狮子被小孩的声音吵醒,狡猾的狮子望着那皮肉鲜嫩的孩子心里乐了。于是,他便呼唤着其他动物,一起去共享这美餐。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成群的野兽向小孩飞奔,惊慌失措的孩子为了逃命便马不停蹄地向前跑,望着身后那一团团黑黝黝的野兽,孩子的脑海里终于回想起妈妈的叮嘱,可惜现在已经晚了,孩子用颤抖的声音大喊:“妈妈,救命啊!妈妈,救命啊!”可是这一个孩子的声音又怎能敌过身后的“千军万马“的“追杀声”。

孩子拼命地跑啊跑啊,以致他自己也忘记了道路。无奈,小孩唯有向前跑,这或许是他唯一的生路。道路变得越来越崎岖,小孩的脚已被磨损了皮,鲜红的血一滴一滴的流着,孩子大哭,或许这是他唯一可宣泄内心害怕的方法吧!

上山下山,上山下山,野兽仍紧紧地追随着孩子,突然,孩子掉进了一个山洞里面,他以为自己已经死了,于是便自言自语:“这是什么地方?妈妈,妈妈......”这时,几十只又黑又大的手,抓住小孩高高抛起,乱蹦乱跳,象那群魔狂舞、喧嚣作乐的场面,突然,在场中央出现一个巫师,手举驱妖镜,群魔变成了村民,小孩和村民唱起了美丽的歌谣,向往着美好的未来。

反思与研究

1 、以采访的形式,得到同学们的话:

扮演大树者:扮演大树虽然是配角,但是很重要,从中得到乐趣。

扮演狮子者:以前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这么高大,今天就是不一样。

扮演豺狼者:说实话我还真不想演这角色,但没有反面的,那里有正面的。

旁白者:课堂上的时间太少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这样的活动,很充实、很有意思,培养了我们的创编能力和团结协助的精神。最后还体会到光明必定战胜黑暗,向往着美好的未来。

学生观众甲:嘿,小孩比野兽还跑的快,真神!

学生观众乙:表演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更加恐怖和刺激。

学生观众丙:大家好象深入其境似的,都看入神啦。

2 、教师的话:

首先应该感谢我的同学们,在老师没有提出具体要求的情况下,你们通过课余时间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在课外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在自己特有的层面上理解了作品《荒山之夜》所表现的音乐风格,还在探究过程中锻炼了学习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创造意识。学生在表达交流探究发现所形成结果的同时,融进了同学之间合作的友情、学习音乐的感情、分享知识的激情与探究学习的热情。看到学生有了空前高涨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也由衷的感到欣慰。

通过挖掘教材的内容,拓展到课外学习和活动中去,这无疑会展现一个音乐教学的新天地。下课时让学生带着探究性的问题离开课室,上课时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带着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走进音乐课堂,真正体会到音乐的乐趣,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快乐的家园,音乐将长久留在学生心中,终身难忘。在这节课,各个小组都尽情地表现自己的精彩风格,第一小组:荒山历险记;第二小组:走进地狱;第三小组:恐怖之夜;第四小组:走进鬼屋;第五小组:探险队;他们在扮演着一个个生动而又恐惧的角色,从而达到感受音乐、体会音乐、表现音乐的目的。

案例点评

笔者以课后思考题为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开展音乐学习、活动与探究的主动参与过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