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反思

“动”心“动”情演绎经典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摘自:《中学音乐学科网》

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摘自音乐教学课标

参与是指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既要使其动心 ----有参与的兴趣和欲望,又要使其动情----用心灵去感受;既要有互动----师生的交流和配合,又要有行动----用肢体来体验。让学生经历一次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的熏陶。

----自述

[教材分析]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艺术欣赏音乐(必修)全一册》的第三单元音乐与舞蹈(五)。第三单元(音乐与姐妹艺术的结合)是全书的重点单元,占全书内容的 60%。本单元各课内容以并列的关系组合在一起。《音乐与舞蹈》这一部分内容由五课组成,其中包含中国民族舞剧、中国芭蕾舞剧、苏俄古典芭蕾舞剧、苏俄现代舞剧以及以舞曲命名的器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就是一首以舞曲命名的管弦乐曲,它具有圆舞曲的特点,但又不是专门为舞蹈伴奏的音乐,而是一首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音乐会圆舞曲。学生们对于这个作品是有一点了解的,有的同学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听过,有的听过CD、磁带,但都没有非常仔细完整地欣赏过。有的同学虽然没听过但也知道这是一首世界名曲。所以当大家知道本堂课将要欣赏这首乐曲时,都比较感兴趣。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乐曲创作背景、作品风格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掌握乐曲中的主要音乐主题和圆舞曲的曲式特点。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强化学生的美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创美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积极、主动的聆听、体验、想象、探究、交流、表现音乐。

二、教学重点

1、熟悉圆舞曲各部分的主题。

2、了解圆舞曲的曲式特点。

三、教学难点

感受和理解乐曲所表现的情绪。

四、教学内容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过程设计]

动心 ----兴趣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兴趣,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本节课设计以一小故事吸引学生。故事是这样的: 1872年,一位奥地利音乐家应邀到美国波士顿主持《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在世界和平大会上演出。参加这次演出的合唱人数竟多达两万人,伴奏乐器多达一千零八十七件。他担任合唱总指挥,下设一百多名助理指挥。这样大型的演出怎么开始呢?有人想出一个好办法:用炮声作为开始信号。这次演出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受到听众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大批观众拥向后台,希望见到这位著名作曲家,并纷纷要求签名留念。这时,连作曲家掉下的一根头发,也成为珍贵的纪念品了,盛况确实可谓空前。这位音乐家的一生完全是在创作和演出中度过,他的指挥和演奏光彩焕发,能使听众为之心旷神怡;他的作品也赢得了许多作曲家如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封.彪罗和瓦格纳的高度评价。封.彪罗曾称他为“绝妙的魔术家”,并说“他亲自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使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音乐享受”。同学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设计意图:用小故事引出音乐大场景,哄托、渲染气氛和音乐魅力为引出课题打下一个伏笔。也很快地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节课要欣赏的内容上来。]

动情 -----真情感受

用作者的真情和作品的真情来激发学生的真情,情到深处,真情必然流露。在这里教者精心安排了作者简介、作品创作背景简介和圆舞曲特点简介。内容是:约翰 .施特劳斯(JohannStrauss,1825.10.25-1899.6.3)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是同名父亲的长子,也是施特劳斯家族最杰出的代表,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父”。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总共有五百首左右,主要是一些生活舞蹈性音乐,包括圆舞曲、波尔卡舞曲、进行曲以及一些轻歌剧等。他创作的核心是圆舞曲。施特劳斯的优秀圆舞曲以民间舞曲的节奏和其他表现手法为依据,具有深刻的民间色彩,它的形象鲜明朴实、旋律丰富,音乐语言真挚而自然,所有这些美质使他的作品得以在最广泛的听众中普遍流传。其代表性的圆舞曲是《蓝色的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它的创作还很传奇。1867年,奥地利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急需一首供表演用的合唱圆舞曲。当时,约翰.施特劳斯已经创作了大量圆舞曲,于是大家提出最好请约翰.施特劳斯来写。“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柏克找到这位著名的作曲家,请求他为“合唱协会”创作一首合唱圆舞曲。当这一要求提出以后,约翰.施特劳斯并没有马上答应,虽然,他早就想写一首以多瑙河为主题的作品,但是人家要求他写的是一首声乐曲,而他过去从没有写过合唱。经指挥一再请求,他才答应试一试。

多瑙河是流经中欧的一条主要河流。这条河流对作曲家来讲,如同母亲一样的亲切、熟悉。约翰 .施特劳斯不知多少次泛舟多瑙河上,漫步在她的两岸。那湛蓝的河水,如画的风光,村民朴实的舞蹈,美丽动人的传说,使作曲家感到犹如投身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之中,经常留连忘返,不愿离去。一天,作曲家突然想起了奥地利诗人卡尔.贝克(1817-1879)描写多瑙河的诗他吟咏出那几句扣人心弦的诗句:“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的,蔚蓝色的多瑙河边……”诗中迷人的意境,在他脑海中化为一个奇妙的乐思--135│5--。当这个简洁的音调出现在作曲家谱纸上时,其他旋律泉涌而至,不绝流泻在他的笔端。一首无词的《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诞生了。据说那天,他忘了带谱纸,是在自己的衬衫袖子上匆匆记下了这些乐思。这天夜里,他没有回家,直到清晨,他才回到家里脱掉衬衫入睡。他的夫人杰蒂.德雷弗丝是一位歌唱家。她发现丈夫衬衣袖上的乐谱,知道这是他的什么新作,就没有动它。可是,当她有事出门归来时,发现这件写有乐谱的衬衣被仆人当作脏衣服拿去洗了。她不由得一惊,急忙跑出去找。幸好洗衣妇刚刚将衣服丢进洗衣盆里。杰蒂从水中将衬衣捞出。还好,乐谱墨迹还未泡掉。所以,今天,人们能听到这支动人的圆舞曲,真应该感谢杰蒂救谱之功。

圆舞曲又名华尔滋,也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起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蹈。起初流行于维也纳的舞会上,十九世纪风行欧洲。以斯特劳斯的佳作《蓝色多瑙河》最为著名。它有快步和慢步两种。其特点是节奏鲜明,旋律流畅,不象小步舞曲那么温文尔雅。

[设计意图:通过对作者、创作背景和圆舞曲特点的介绍,为同学们下一步欣赏乐曲作了一个铺垫,使他们能方便、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音乐。]

互动 -----相得益彰

播放《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五个各具特点的音乐主题,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了解五个音乐主题所呈现的特点和所表现的情绪。然后打乱秩序播放,让他们迅速辨别出五个主题的顺序。

师:下面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乐曲的序曲部分请大家思考:

①乐曲的速度和力度有何变化?

②乐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第一圆舞曲

师:刚才序曲中由圆号吹奏的主题动机在第一圆舞曲中又再次出现了,请同学们跟着琴来唱一唱,请大家边划拍边唱

①唱主旋律

②听音乐

边听边思考 a、这一小圆舞曲有几个主题?

b、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第二圆舞曲

师:《蓝》的每一首小圆舞曲都由两个主题构成,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第二圆舞曲,请你们感受一下:

a、这两个主题分别有什么特点?

b、乐曲的结构与第一圆舞曲是一样的吗?

①听乐曲

②回答问题

③跟琴唱主题

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略听

第五圆舞曲

①听乐曲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听一听最后一个小圆舞曲

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去欣赏

a、两个主题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b、这一圆舞曲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问题。

尾声:

师:尾声部分再现前面几首圆舞曲中的某些主题,最后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设计意图:在每一段音乐欣赏前先围绕音乐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要求去欣赏,引导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展开积极的思考,充分发挥想象,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理解音乐,感知音乐,提高欣赏水平。既考查了学生的感知力和听力,又在之后欣赏美轮美奂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音响中,更熟悉和理解了这首作品,体会出音乐的美感。]

四、行动 -----体验提高

师:《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它是约翰 .施特劳斯近一百七十首圆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也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传统曲目,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2003年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精彩演奏。

完整地欣赏全曲。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同时感多瑙河的美丽风光和维也纳金色大厅中的宏伟场面,使学生在视觉上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典型情景描述:

师:演奏家们的精彩演绎使我们真实而生动地感受到多瑙河丰富多彩的景致。全曲以典型的三拍圆舞曲节奏贯穿,不断给人以欢快、优美、热情奔放的感觉,下面我想请几位同学来演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里的主旋律(屏幕上显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第五小圆舞曲的第一个主题),其他的同学一起踩着三拍子的舞步,和着他们演奏的音乐,再次来感受一下圆舞曲欢快、明朗的旋律。这里有一架钢琴,还有几件打击乐器,谁愿意上来试试?

同学们兴趣很高,大家都跃跃欲试,有的人甚至直接就走了上来。我选了几位同学,他们各自拿了一件乐器,认真地练习起来。在他们练习的同时,我组织其他的同学跟我一起学跳三拍子的基本舞步。(由于考虑到要跳舞,课前我就将座位安排成两排圆弧形,让学生可以有活动空间。)在我示范的时候,我请了一位同学来和我配合,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大家了解三拍子舞的特点是第一步大,第二、第三步小,正符合三拍子强、弱、弱的力度特点。同学们都很兴奋,有的后排的同学脖子伸长了凑到前面来看,有的甚至还站到椅子上看,有的同学边看边手拉着手就在旁边跳了起来。示范完了以后,我便让同学们绕着课桌,跟着我的口令,练习三拍子的舞步。大家非常有序认真的投入到了练习中。我看同学们掌握得差不多了,就让他们和演奏乐器的同学配合起来。有了音乐,大家跳得更起劲了。虽然同学们的演奏还不是十分的完美,舞步还不是非常的娴熟,但是大家都沉浸在快乐的气氛中,品尝着音乐实践的乐趣,并且对圆舞曲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设计意图: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里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同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音调所能表达出这种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可见,人的内心情感是需要外在表达的。音乐则以动作、声音等可见,可听的动态形式承担了人类感情表达的重任。因此,音乐有时也需要学生身体动作的参与。所以我在课的结尾时设置同学们跟着音乐跳起三拍子的舞蹈这一环节,让同学们在“心”动的基础上加上了“行”动,并通过“行”动进一步熟悉了音乐品尝到了合作的快乐。虽然不十分完美,舞步还有些笨拙,但全班同学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

五、总结

师:写于民族危亡时刻的《蓝色的多瑙河》,充满爱国之情,浸透着奥地利人民对祖国河山的敬仰之忱。每当远离家国的维也纳人听到这支撼动心灵的旋律时,总禁不住热泪盈眶。正如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说的那样: "不管奥地利人相逢在世界什么地方,这首没有歌词的《马赛曲》,就是他们的无形身份证。100多年来,《蓝色的多瑙河》经久不衰。十九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浪漫派作曲家之一瓦格纳赞誉这部作品在优美、精致和真正的音乐方面,超过了当时所有的作品。同学们可以关注一下明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你们将感受到不同的指挥给你带来的不同的美妙享受。

[教学反思]

高中的音乐欣赏是作为艺术欣赏课程之一,排在一年内完成教学任务。存在着课时少,课堂教学容量相对较大的现象。而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趋于完善和逐渐成熟的特殊阶段,自我意识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对知识信息的摄取有较强的主动性和明显的选择性。而且音乐课是非高考科目,学生一般不会太重视。面对这样年龄特征的学生,音乐欣赏教学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除音乐本身的魅力,还得精心设计一些围绕音乐教学展开的活动,让学生跟你一起“动”!新课标指出:课程是“学程”,即学习过程。而“作为一种学习过程,是与作为认识行动体验和自我表现的存在物的完整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课堂教学要改变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和训练的机器的注入式结论性教学,实施学生的接受式被动性学习向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战略转换。其次,课程是“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不能再采用知识的单向传输,信息的单向传播,文明的单向传承的作用方式,而应是多向互动(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真诚沟通,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习得的知识与形成的能力,不是静态复制的,而是动态生成的。第三,课程是“文化再创造”。课程作为一种文本,蕴涵着多元的课程意义,学习主体可从不同的视角,作出自主性的理解和诠释,在建构知识中,引发学习创新。在执教《蓝》时,我一直本着这样的理念,围绕课题,设计了一些切实可行和具有探究性,创造性的活动,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情绪愉快,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