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恩施民族教育科研网》
[教学依据]
一股从高原大山里喷涌出来的山洪,一支裹挟着秦汉雄风的神兵勇将,一支肩挂天鼓下凡的少年雷公,似万马奔腾,如疾雷滚过,排山倒海,势不可挡,那一个个的后生,威猛神勇,似那蛟龙翻腾,神力四射,此时此刻,伴随着震天隆隆的鼓声,看他们一个个心花怒放,四肢生风,七窍咳火,五脏六腑豪情滚滚。其矫健、其浪漫、其勇猛、其顽强、其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即使诗圣、画仙也难以描述刻画,那便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舞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
一、独具匠心的布局
文章的整个结构,是一个由序曲展开高潮尾声构成的完整过程。为了衬托安塞腰鼓的热闹场面,作者先从开场前的“静”下笔:“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没有响过。”这是文章的序曲,也可以说是“起式”。那“高粱地”是表演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风”是助阵的声势,那“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是表演者成竹在胸的神气,这些都为后文热闹激昂的表演做好了铺叙。忽然间,如旱天里的一声惊雷,那个期待已久的声音响彻天空,表演开始了。作者用一个独立成段的“但是”,干脆利落地把笔锋由“寂静”转到“热闹”。而安塞腰鼓的全过程也在奔腾恣肆的语言中展开。文章的“发展部”也是有层次的。作者先用强有力的排比格,加之丰富的想象力表现鼓的声势,再由鼓声联想到健壮的西北汉子,接着又从西北汉子联想到养育他们的黄土高原。最后,连用两个“愈捶愈烈”,把读者的思绪又引回舞鼓的现场。并在声势上达到了高潮。高潮之后是文章的尾声:“当它嘎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由热闹又复归到寂静。尾声的寂静与序曲的寂静是不同的。序曲的寂静中蕴涵着骚动的能量,尾声的寂静则是能量释放后的真正的安详。这篇文章虽然不足千字,但由于巧妙地借助了时空的紧凑转换,造成一种能量很大的感觉,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具有了诗的特征。
二、气势磅礴的语言
1、语句铿锵。作家在散文中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直接使用了一连串短语。这样,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几字一顿,频频出击,使语势自然激越、昂奋。
2、善用排比、迭词等修辞手法,加强散文的气势和力量。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汪洋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3、作家通过具有音乐性的复迭咏叹,来进一步加强文中的情感的传达。在《安塞腰鼓》中,作家有意识地在每个层次之未,单独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咏叹句式,而且在反复咏叹之中常有变化,每段都有新意,层层递进,直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同时更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正是由于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的这些特点,所以最适合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 体会文章恢弘的气势
2、品味 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和深意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在第一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从诵读吟咏入手,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让审美对象(课文)中语句的音韵、节奏、语调及所附色彩的变化,直接刺激大脑,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不自觉地进人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进而感受它的情感、意境,体味到作品的音乐美、绘画美。如果说对文章的看、读、听是审美的感性阶段,那幺,分析、鉴赏、评述则是审美的理性阶段所以在第二目标时,笔者的设计,就不仅仅满足于学生直觉地接触到文中词语的结构、形象、画面,而是让学生尽量通过自己的分析,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蕴涵的思想、艺术之美,且自有主见、心得。
[教学方式]
这篇散文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而且联想丰富,想象奇特。例如,写鼓声乍起的场面:“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想象借助比喻和排比的翅膀,把腰鼓舞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写得别致感人,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写腰鼓舞正酣,想象也非常奇特:“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写得声情并茂,足以使人全身的力量都燃烧起来。而这一切,都是依赖于修辞。作者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排比、比喻、对比、反复、拟人等来表现的。作者还善用迭字、迭词,增添了文章的气势和韵味。如“茂腾腾”“咝溜溜”“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使作品音韵和谐,旋律优美,极富音乐美。故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审美的熏陶 《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为了借着它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些有较高审美品位的语文活动,例如用“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用“美,你听(看)”的句式来说。对于文章情感美、语言美、音乐美、意蕴美的鉴赏以及制作音乐、画面、朗读三效合一的课件等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2、学习方式的改革:自主、合作、探究
3、加强诵读能力的训练。
4、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地搜集相关资料,并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学会身边发现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交流信息
1、预习课文,要求在图书馆、网上查找、收集有关鄂西土家族、苗族的民间艺术资料。
2、鄂西民间艺术知多少,要求学生简要介绍收集的某一方面的信息,并谈谈自己感想。
3、欣赏课件,感知课文。
二、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诵读感知
1、简介安塞腰鼓,欣赏配乐配画朗读。注意体会文章恢弘的气势。
2、学生在听的基础,用“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或文中的内容。
3、学生自由读,寻找美点。
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四、品读语言
让学生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五、激发探究
仿照文中的任何一种句式展现家乡的民间艺术的美。
教学实录
师:美的艺术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走入艺术的天堂,去领略那震人心扉的鼓点,去欣赏那豪放火烈的舞蹈。在此之前,先考考大家,身为土家儿女的你们,你又知道土苗哪些民间艺术呢?
(专家点评:把课外的信息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间艺术,激发他们发现家乡的美,热爱自己的家乡。)
生:在我老家,至今流传着两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样式 “绕棺”和“傩戏”。
师:不错,你能给大伙简要介绍一下吗?
生:“绕棺”是在室内举办的一种丧葬祭祀仪上,围绕棺材跳舞。“傩戏”不在丧葬上表演,仅为酬神祭祖、还愿、驱除邪祟时所专用。
生:我还知道鹤峰的“围鼓”,是行路敲打的锣鼓之一。红白喜事都用。
生:还有咸丰的“薅草锣鼓”,是在田间生产劳动时,为了鼓动人们劳动热情的一种民间击乐演奏形式。能让人消除疲劳、增加欢乐。
生:我还知道苗族的“猴儿鼓”。
生:还有土家族的“八宝铜铃”。
师:大家对家乡的民间艺术真还了解不少,我为大山有你们这样的儿女而感到高兴。那幺,不管是“围鼓”、“薅草锣鼓”还是“猴儿鼓”都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都带着或喜或悲的感情。
生:打鼓时精神特别地投入,心情激动,精神振奋,那时会忘记自己的存在。
师: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所以人们将它作为激荡的生命、磅礴力量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成章写的一篇散文《安塞腰鼓》,一起去感受它的风采,它的魅力!(点击课件,欣赏配乐配画朗读)
(专家点评:入题自然。)
师:同学们在听完朗读录音后,能用一个词、短语或文中的句子对安塞腰鼓来一个总的评价吗?
生:“壮阔”
生:“豪放”
生:“火烈”“有力”
生:“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
生:“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生:“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生:“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专家点评:抓关键词,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师:大家听得仔细,说得透彻。安塞腰鼓是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的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那幺,你通过这样气势恢弘安塞腰鼓感受到的是……
生:力量
生:生命
师:对,这篇文章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实际上是在赞美生命,赞美力量!这样的主题,我们应该用什幺样的基调来朗读呢?
生:应该用激昂而且节奏上急促的语调来读。
师:为什幺?
生: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排比的作用本来就是使文章一气呵成。所以语调应该激昂。
生:还有,课文中用了许多这样的句子,如"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等,读的时候肯定要激昂急促嘛。
师:这种句式叫短句。这种短句文中还有吗?
生:还有“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师:找得很好。大家看,这些短句几字一顿,频频出击,使语势自然激越、昂奋。那你能试着给我们读一读吗?
生:(用激昂急促的语气读这几句)
(学生笑,鼓掌)
师:你们认为全文从始至终都用激昂、急促的语调来读吗?
生:是的。
生:我认为不是的。开头没有打鼓的时候,就不应该用这种语调来读。
生:我补充一点,结尾也应该用轻缓、飘渺的语气读。
师:说出你的理由。
生:因为当鼓声戛然而止时,使人觉得“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专家点评: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师:是呀,作者为了表现出安塞腰鼓那磅礴的气势,由静到动再静。从而给我们展现了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接下来,请大家按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分组朗读,来一场寻找美点比赛,并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还要说出你认为美的理由。
(分小组朗读,老师巡视指导)
师:谁给我们来个开门红。
生:我就先来个抛砖引玉吧。
师:好,那我们就来个掌声鼓励吧。
(笑)
生:美,你看“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师:美在哪里?
生:这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生:美,你听“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见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他读得怎样?
生:不错,但我觉得还应读快一些,语调更激昂一些。
师:为什幺呢?
生:我觉得这几句是对生命的一种渲泄,是力量再沸腾。就如武侠小说中的人剑合一一般,这时应是人的生命与力量的合一。
师:那你来读一下。
(生读,老师鼓掌)
生:美,你看“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生:美,你听“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连用三次,运用反复的手法来赞美安塞腰鼓。
生:美,你听“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我读的时候,心里特别激动,只觉得势血在往上涌,心也随着节奏在加快,眼前就好象看到了气势磅礴的舞蹈场面,好象听到了那震天撼地的隆隆的鼓声,感受到了那气吞山河的震撼力。作者大量运用短句,把气势推上了毫巅,让人喘不过气来。
(专家点评:寻找“美”点,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师:同学们读得好,说得更好,能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上来进行赏析,有理有据。那你们还有没有什幺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呢?
(小组讨论)
生:这一句我不太明白“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身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番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幺奇伟磅礴的能量!”
生:我认为这一句是在说黄土高原的农民的生活很贫困。
师:那他们被贫困压倒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理由呢?
生:从这一句“居然可以释放出那幺奇伟磅礴的能量!”中就可以知道。
师:对,他们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就不会遥远。
生:那为什幺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师:谁能说说?
(大家摇头)
师:在这里,作者并没有贬斥江南,只是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的人“朴实”“沉稳”“安静”,他们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相比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经流逝了许多许多,改变了许多许多。
(专家点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同时又是解惑者。)
师:生活处处存在美,它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去发现它。你们能发现美吗?
生:能!
师:你也能像刘成章那样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吗?
生:能!
师:我相信你们一定行。那就请你们仿照文中的任何一种句式把我们家乡的民间艺术的美展现给世人,让他们通过你的介绍能更好地了解恩施,了解我们恩施人。
(学生讨论)
生:薅草锣鼓愈捶愈烈!劳动和汗水,生活和希望,梦想和追求,都在这隆隆隆隆的鼓点中,汇合!融化!编织!升华!人与鼓声交织在一起,鼓声与丰收连成了一片……
师:在这幺短的时间内你能说出这幺美的句子,真不错!
生:我来说摆手舞吧。每一个舞姿都是劳动的延续。每一个舞姿都让人充满希望。每一个舞姿都是汗水和希望的汇合。每一个舞姿都让人联想不断。好一个歌颂了劳动、蓬勃了想象力的摆手舞!
(学生大笑)
师:大家仿得很好,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激情再大声得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专家点评:学习向课外延伸。美就在我们身边,教会学生既能鉴赏美,又能发现美。)
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一文气势恢弘,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如果朗诵绝对能够体味到诵读的快感。通过诵读,才可能真正体味到安塞腰鼓的节奏、气势,感受到其中的生命律动;通过诵读,才可能真正领略到安塞腰鼓的内涵、精魂,理解作者之所以为之神魂颠倒的原因;通过诵读,才可能真正把握语言的色彩、声韵、意象,挥洒美文的艺术魅力,登上文学艺术的殿堂。笔者深深感到:诵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体会文中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让审美主体(学生)发现、认识、感受和欣赏到审美客体(课文)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乃至情感美,从而使课堂焕发出审美的光辉。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教学,不朗读,不出声诵读,是学不好语文的。朗读是朗读者置身于作者地位以口代作者说话,这就要用眼、用口、用耳,更要思考,它是默读代替不了的。所以这节课主要以朗读来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在朗读中受到教育,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得到欣赏,没有朗读就没有这一切。
学的目的是为了致用。所以这节课我让学生在感悟了安塞腰鼓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场面及作者那独具匠心的布局和气势磅礴的语言后,能用这种方法来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民间艺术,让他们能把作品和自己周边的生活紧紧结合起来,学会从自己身边去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我觉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课也有遗憾的地方。由于时间的关系,朗读训练还是只落实到了个别学生的身上。后面的激发探究完成得不是很满意,这个环节应该也是学生交流合作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