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反思

《天籁之音 ---- 西藏民歌欣赏》教学设计及点评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摘自:《南通教育网》

教学设计: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 / 戴昕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唱、舞等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西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及其起源、发展与变化。

2 、在感受、理解、对比、改创等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西藏民歌的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校网站《天上人间 ---- 西藏民歌》栏目、西藏打击乐器热巴鼓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打开学校《格桑花》网站,学生可浏览网页,同时播放果谐歌曲《在那草地上》,指导学生学跳圈圈舞。

一、导入

1 、欣赏西藏音乐片断

播放用布达拉宫图片制作的课件封面

学生聆听封面背景音乐。

师: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2 、讨论交流

生:高远绵长、辽阔的草原上牛羊成群 ……

师:这是一段西藏歌曲,仿佛是从遥远的天边传来的天籁之音。(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

二、新授

1 、聆听西藏歌曲,感受西藏歌曲的音乐风格。

( 1 )听《珠穆朗玛》。(多媒体课件播放伴奏音乐)

师演唱歌曲第二段。

生:高亢悠长,具有西藏民族特色 ……

师:其实,这首歌曲并不是西藏的传统民歌,它是一首带有西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

( 2 )欣赏西藏民歌《拉萨河水》第一段。(多媒体课件播放 MTV )

师:你们能从歌曲的速度、情绪、音色等方面感受歌曲的音乐特点吗?

生:高亢婉转、悠扬明快、欢快跳跃 ……

师:这是一首原汁原味的西藏民歌,它具有典型的西藏风格。

(3)欣赏西藏民歌《阿东拉依》第一段。(多媒体课件播放 MTV )

师:听到这首歌曲你们最想做什么呢?

生:跳舞 ……

师:歌曲具有很强的舞蹈性,它的特点是刚健、热情奔放。

( 4 )总结西藏民歌的风格特点:奔放、热情、粗犷、刚健、优美、纯朴,高亢(多媒体课件显示)。

( 5 )听辨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选择题)

师:你能从下面三首歌曲中听出哪一首是西藏民歌吗?为什么?

蒙古族民歌(《我从草原来》); B 、维吾尔族民歌(《阿拉木汗》); C 、西藏民歌(《吉祥之日》)。

生听音乐,选出西藏民歌,说出理由。

师:《吉祥之日》的音乐特点是高亢婉转、勇敢自豪、优美动听、清新流畅。

2 、学唱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 1 )师介绍《吉祥之日》所属的西藏民歌种类 ---- 工布箭歌。

生聆听才旦卓玛演唱的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多媒体课件播放录音)

师: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歌曲《吉祥之日》有什么异同?(多媒体课件显示对比表)

生边听边对照对比表思考答案。

师生经过讨论得出答案。

发声方法

旋律走向

节奏

衬词

相同

相似

相似

相同

师:通过欣赏和对比,你觉得这两首歌曲有什么关系呢?

生:《北京的金山上》源自于工布箭歌《吉祥之日》。(师稍作引导)

师:现在,人们都把《北京的金山上》作为经典的西藏民歌广为传唱。

( 2 )介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

( 3 )总结歌曲表达的情感。

( 4 )学唱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师:让我们也带着自豪的情感来唱一唱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a) 轻声慢速跟琴唱。(多媒体课件显示曲谱

b) 小组交流学唱。

c) 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跟琴再唱。

d) 处理歌曲。学生提出见解,并进行演唱练习。

e) 模仿振谷唱法。老师加入振谷唱法演唱,学生对比聆听。

师:你觉得老师和你们的唱法上有没有不同?

生:声音“抖动” ……

师:请同学们模仿,大家比较评价,并找出正确的“抖动”方法。

师:其实这种“抖动”是让声音在嗓子里拐了个弯。

师生一起模仿这种唱法。(多媒体课件显示 XXXXXXXX 节奏谱,后半拍红色为拐弯处)

师:你觉得这种唱法让歌曲的音乐情绪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更欢快跳跃了 ……

f) 加入振谷唱法再唱歌曲,介绍这种唱法的名称。(多媒体课件显示振谷唱法)

师:这种唱法在西藏民歌中称为“振谷唱法”,是西藏特有的演唱技巧,指在嗓音的拐弯处有规律、有技巧地演唱。

g) 老师用语言、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带着想象,有感情地边歌边舞,边用西藏打击乐器热巴鼓伴奏。(多媒体课件显示西藏草原图片,并播放伴奏音乐)

三、拓展练习

1 、对比欣赏韩红、斯琴格日勒演唱的歌曲《北京的金山上》,感受音色和音乐特点。(多媒体课件显示对比表,同时播放录音)

演唱者

唱法

音色

音乐特点

韩红

 

 

 

斯琴格日勒

 

 

 

2 、对比欣赏黑鸭子组合、梦之旅合唱组合演唱的歌曲《北京的金山上》,感受人声和歌曲中所作的独特改动。(多媒体课件显示对比表,同时播放录音)

演唱者

唱法

人声

音乐特点

黑鸭子组合

民谣唱法

 

 

梦之旅合唱组合

民谣唱法

 

 

3 、小结

师:众多歌手的演绎让我们感受到渊远流长的西藏音乐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但是,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歌曲中的民族风格没有改变。

4 、改创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 1 )师生讨论改创方式:改词、改伴奏、加衬词等,受梦之旅合唱组合演唱的启示,可选择加入衬词“呀拉索”在课堂上试一试。

( 2 )分两个声部演唱练习。

师:建议大家下课后再尝试其他方式的改创,并在适当的时候让大家一起演唱。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演唱、聆听了源自于工布箭歌的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其实,工布箭歌只是十二种西藏民歌中的一种,如果感兴趣,你可以登陆我们的网站,(多媒体课件显示网址)了解更多西藏音乐文化,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喜欢西藏民歌、了解西藏音乐。

课例评析:刘逢庆、宋汉仁

这是一堂由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戴昕老师设计的参加“全国第五届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选观摩会”获得一等奖的音乐课。教学环境为多媒体网络教室,可接入 Internet ;教者事先已制作了大量有关西藏民歌的材料存放在服务器上。西藏民歌欣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教者首先创设意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利用多媒体通过赏听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让学生参与活动,自发地、无意识目的地参加各种游戏,体验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与内容,通过对比赏析让学生初步了解欣赏西藏民歌的技术,再通过“走进西藏”的虚拟情境,引导学生改创民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最后教者提供其他有关西藏民歌方面的 Internet 网站,请学生课后自己再击浏览。

整个教学流程中,教者始终注意借助多媒体课件,以精当的点拨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感兴趣的歌舞训练作为教学流程的主线,使学生主体的个性得到张扬。该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者善于多层次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完全投入学习,在学生探索、交互性指导、情境化、教师作为帮促者等方面都有很多特点。同时,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上网浏览,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锻炼,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也是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教学整合的优秀案例。

本课例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三点启示: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根据学科特点注重社会性综合能力的培养。

( 1 )拓宽培养信息技术能力的平台

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课程整合,丰富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载体,扩大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的接触面。在各个学科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能使课程教学内容突破传统意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也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解决了课程的大信息量的记录、传输、显示、加工等问题,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巩固和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各方面能力。课程包括的信息不仅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动画、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而且采用超文本的方式组织信息,这样学生还可以同时练习和巩固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有机整合,有效促进了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

( 2 )培养具有社会性综合能力的人才

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才需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两种基本素质的培养需要较好的教学环境的支持。网络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不断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油然而生。利用 CAI 集成、交互式等功能特点,提出创新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和查阅资料、进行模拟实验等形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搜索、筛选、处理、集成信息等一系列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其自学的能力。同时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和 CAI 把学习的思想与方法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的自学效率和创造兴趣持续性提高。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整合策略。

人类的学习类型主要有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三种,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的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更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更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在适合的场合,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如在语文课上,学生采用计算机进行写作的同时,也锤炼了其使用字处理软件的能力,在英语课上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利用网络,学生间交换意见、看法,也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交流的能力;在数学课上,学生一边做题一边可以学会如何操作一些基本的软件等。

据此笔者认为,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