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中国音乐史

华夏音乐论述【8】

作者:李岩 李洲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31

 

   八,西周时期的华夏音乐

    华夏有几个古老的姓氏,女娲氏风姓,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而周武王亦是姬姓。人类的发源地应该在昆仑山,随着洪水的消退循江河而下,陕西高原地带曾是华夏文明的中心,率先进入了农耕文明。由于黄河泛滥,黄河下游形成了大面积肥沃的冲积平原,居住于河南、河北的民族发展迅速。炎帝起于河北地区,黄帝起于河南地区,夏王朝与商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河南,而周王朝是在陕西地区。商汤革命之后,不废夏祀,放桀于南巢,宾而不臣。桀死于亭山,天下禁弦歌舞,是商王朝对夏人的尊重。夏禹之后封于祁地等,封爵为公,奉夏祀。周武革命之后,对商汤之后也是以礼相待,不绝商祀,宾而不臣,封爵为公,没有受到压迫与奴役。陕西成为天下的中心,在源源不断的贡赋向西流动的过程中,周王朝越来越壮大,姬姓的封国也越来越多,呈幅射状态,到春秋时期多达数百。商人曾想复辟,遭到了失败,主要在于人心所向。

    商汤革命与周武革命其实都是有征无战,没有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什么大的损害。夏人没有进行迁徙,商人也没有占领夏人的国土,更没有压迫与奴役夏人。周王朝对待商人也是同样,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表示从此之后不再需要用兵了。周王朝作了[大武]乐,庆祝革命成功。封箕子于朝鲜,随箕子赴朝鲜的有五千户殷人,应该是箕子原封国的百姓,愿意追随箕子迁徙到辽东半岛。朝鲜民族的高冠、长袍大袖、击打乐、歌舞形式、音乐、风俗习惯、橡胶鞋、吃稻米、穿木屐、睡地铺、喝酒等等,都留有商殷的历史痕迹。在历史上,朝鲜与内地没有什么不同,同属于华夏民族。

    陕西高原的周人很纯朴,瞧不起商人的奢侈之风,却无力改造商人。周王朝以农立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仍旧是井田公社制,生产劳动形式是分田到户,每丁百亩井田,比商代的每丁七十亩井田有所增加。并加强了乡社的自治,有了公共福利事业。老有所养,少有所抚,残疾人也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体弱的人为吏,腿脚不好的人看城门,盲人为乐师等等。

 

    “大乐不紊,则王政在焉。故录其不相因袭,以备于志。《周官》大司乐一千三百三十九人。”

 

    礼乐是周王朝最为重要的事,寓教于乐,端正民心,周王朝得到了天下的拥戴。周王朝制订了[周礼],万国有章可循:

 

    [周礼]“王出入则奏《王夏》,尸出入则奏《肆夏》,牲出入则奏《昭夏》。

    [周官]“以六律、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以和邦国,以谐兆庶,以安宾客,以悦远人。”“是谓六同,一时皆作。”

    [周官・大司乐]:“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护》,以享先妣。”

 

    周人是来自于西戎的农耕民族,先祖“遭夏氏世衰,失官奔戎狄之间。其孙公刘避夏桀于戎狄,变易风俗,民化其政。”周人过去是戎狄,处于游牧文明,而公刘传播的是农耕文明,以及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华夏文明。人类追求进步,周人民风纯朴,对音乐有自己的爱好。革命之后,周人演奏的主旋律是[大武乐],共分六成:[武]为一成,[赉]为二成,[时迈]为三成,[般]为四成,[酌]为五成,[桓]为六成。这就是大告武成,大武之乐。夏初为天下万国,商初诸侯三千,周初只有诸侯八百。兼并战争始终存在,东周初期只剩下大小一百六十多位诸侯。礼乐崩坏,人心不古,小国寡民的安定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直至周康王三年,才定乐歌,周王朝对音乐很不重视。演奏[黄钟],歌[大吕],祭祀天神。演奏[太簇],歌[应钟],祭祀大地。演奏[夷则],歌[小吕],祭祀先帝与母妃。演奏[无射],歌[夹钟],祭祀先祖。歌[清庙],以祀文王。歌[天作],以祀先王。歌[执竞],以祀武王。歌[思文],以祀后稷。天子有天子之乐,公卿有公卿之乐。大小诸侯们按封爵各有所属,礼乐成为[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象舞、楚舞、夷舞、戎乐等等都传进了中原,成为华夏音乐艺术的组成部分。诸侯们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对于音乐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以[风]、[雅]、[颂]为词曲的赋、比、兴创作,用于吟咏,形成了特有的音乐艺术。地方歌谣也进入了大雅之堂,比喻是常用的交际用语,通常都是借物或是借事表情达意。一首诗词可具有多种含意,应用在不同的场合,避免了许多的尴尬与虚情假意。

    几乎所有的文献都毁于秦火,后人所能见到的是孔子选出的[诗经]三百,用于教学,侥幸保留了下来。[国风]分为[周南]、[召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采风是采访全天下,以察民情,应该比这些国风还要多的多,后人已经无法看到了,只能以管窥豹。风是民间歌咏,也就是当时的民间语言,不需要什么文学艺术加工,是原汁原味的。古人语言与后人的语言大不相同,古人的音节都很简单,没有那么多的词汇,同音字基本上通用。

    [雅]是上层社会的歌咏,用于交际礼尚往来,比较文雅含蓄,蕴涵较深,是文学语言。分为[小雅]、[大雅],国与国之间相互往来以诗言志,以诗达意。吟咏曲调各具地方特色,音韵各不相同。西周时期的史料已经见不到了,只有[尚书]残留了一小部分,也是孔子选出来作为教学之用的。从春秋时期的史料中能看到[诗经]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不能熟练的掌握[诗经],就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学会[诗经]会说话,是当时最为重要的交际语言。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应该存在成百上千的[颂],对古圣贤歌功颂德。秦始皇尽焚诗书,让后人只知有秦,用心极其卑劣。割断了华夏历史,将华夏历史减少了二三千年,将华夏历史换成了秦人的历史。儒家将音乐作为六艺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孔子在患难之中不废弦歌,琴是从不离身。师旷作出[阳春白雪]无人可比。王室东迁之后,[大韶之乐]已是残缺不全,礼乐崩坏,连祭天大典也难于举行。鲁国留有[韶乐]是个特例,是王室对于周公的褒奖。卫灵公想要出访晋国,住在濮水旁边听见琴声从水中传出,其声甚哀,连忙唤来师涓记下了琴谱。到了晋国,为晋平公演奏,师旷加以阻止。此琴曲是师延为纣所作靡靡之音,商亡之后,师延抱琴跳入了濮水,此琴曲肯定来自于濮水之上。

    师旷为了用心专一,自己熏瞎了双眼。于风声鹤唳就可知晓百里之外的动静,他的听觉与声律非常人可比。对古人而言,音乐的每一个变化,都有所反映。与鳞介毛羽之物、山林川泽、天地之神祉都有关系。作乐是为了宣德,风化所在,万物都在倾听,非同小可。开八音以通八风,乐是来自于天地之间,是天造地设之音,是借人之手降临尘世。[九韶]早已失传,后来的[韶乐]只是些皮毛,连孔子都没有听到过完整的[大韶之乐]。春秋战国之后,鲁国灭亡,连乐器都遭到毁弃,更不用提乐谱了。

    古人认为:天籁之乐与地籁之乐乃为大乐,是风吹万种窍孔所发出来的天地之音,风雪雷电都是其音符。天籁之乐与地籁之乐是自然交响乐,万物有序,四季有节,都有其自然规律。乱则形成灾祸,只可顺气而行,不可逆气而行。自然交响乐是天地的精气神,其中包括虎啸龙吟、万马奔腾、飞鸟鸣叫、鳞甲鱼虫活动等等。山林树木都能发出天籁之乐与地籁之乐,君子倾听这种音乐,引起心中的共鸣,可激发人类的人籁之乐。人籁之乐是以竹箫为基础,为元音,人类呼应天地从心里所发出的声音。琴弦紧而瑟弦散,乐器有张有合,有舒缓、有激昂,五行皆可入乐。天籁之乐、地籁之乐、人籁之乐自然流畅,是活的音乐,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明确的内容,而音乐却具有了生命。“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

    古人对于演奏技巧并不重视,是用心而演奏而不是用技巧来演奏。“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琴者,禁也。禁邪僻而防淫佚,引仁义而归正道。所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忘形合,凝神太和。”“无法之法,是为上法。”“大音希声,故琴之用,和为贵,贵乎轻微淡远也。”大乐天成,人类偶得之。天作之合可遇不可求,君子喜乐,小人喜欲,心性有所不同。君子见到女子采莲之手,水中游戏,激发的是美感。小人看到这些,激起的是淫欲。

    三代之后,周道渐衰,主要由于天下贡赋向陕西流动,上层社会越来越骄奢淫逸,夏桀与商纣所喜好的靡靡之音成为上层社会的销魂之音。穆王周游天下,西王母善啸,登高一啸声闻百里,向各部发布号令,啸是戎狄在荒野大漠之间形成的胸腔共振声乐。据说道祖广成子善啸,虎啸龙吟,飞沙走石,九天之上风起云涌。广成子在昆仑山崆峒中修道数千年,不知道活了几千年。黄帝西上昆仑向广成子求道,只领悟到了“道法自然,”黄帝也善啸。君子仰天长啸成为一种时尚,渐渐传入中国,在文人士大夫中间很有影响。啸不须借助乐器,而是胸腔共鸣涌出的吹气之声,啸者气运丹田,蹙口而出声,“夫气激于喉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啸始于北方大漠,人类以啸来呼唤上苍,以抒情怀,与天地接灵。啸乃由心而生,由心而成,由心而发,由心而乐的。这是人籁的原始状态,年代久远,后人之啸越来越微弱,乃至于失传了。穆王没有学会啸,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之曰:“祈招之,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对于这种劝谏,穆王根本不在意。

    穆王之后,夷王、厉王等更是无道,纵情酒色,专门喜爱淫邪之声,夏桀、商纣的所作所为全都加以效仿,夷人在宫中表演色情歌舞,丑态百出,帝王公卿们乐此不疲,社会滑向了腐败与堕落。经济基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乡社组织很稳定,乡饮之礼乐附和[周礼]。尤其是丰收之后,中秋佳节乡社组织祭祀后稷、接百灵,更是热闹非凡。腐败是先从上层领域开始,上层社会已经形成了等级严明的等级制,与基层的井田公社制大为不同。上层贵族要求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力与经济特权,势必剥夺下层广大民众的政治、经济权力。宣王不籍千亩,享受着天下的贡赋,“王乐色而忘德,”连朝政也懒得处理了。

    周幽王更是变本加厉,于黄帝1926年西周灭亡。西周传承363年,礼崩乐坏,王道不行,[周礼]也成为了摆设,东迁之后的王室并不被诸侯们所看重,只不过是没有出现新的贤德王者。井田公社制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礼乐在乡社还是照常存在的,乡饮之礼照常存在。周王朝以农立国,处于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随着上层社会贵族们的自利性恶性膨胀,华夏社会正在滑向倒退,华夏精神文明也在滑向倒退。靡靡之音成为社会的主旋律,雅乐遭到了冷淡,贵族们一听雅乐就犯,一听淫乐就精神。小人求的是感官上的刺激,欲望上的满足,色情挑逗歌舞最为盛行,贵族们最欢迎的就是那些亡国之音,令人乐而忘忧。

 


此文章使用快速荐稿系统投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