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是瑶、彝、苗、布依、景颇、哈尼、傣、黎、土家、仡佬、汉等族吹奏乐器。流行于桂、黔、滇、湘、海南等省、区。
用天然生长水牛或黄牛角制作,角尖锯平,中心钻孔与角内腔相通,圆孔上端置一空心木管作吹嘴。各地形制大小不一。一般全长40-70厘米。
广西瑶族大牛角,以长30厘米泡桐木管为吹嘴,角口外接20-30厘米棕毛与粘胶树脂制喇叭口,角小者长100厘米,角大者达120厘米。演奏时,左手托抱角底置于胸前。音色悠扬浑厚,可独奏或与铜鼓、皮鼓合奏。用于年节佳日、喜庆丰收等场合。土家、仡佬、黎、苗等族也使用这种大牛角;瑶、黎、土家等族还有用长、短两节套接而成的牛角。瑶族的牛角,短节长15厘米、长节长34厘米,短节套入长节上端。可奏五声音阶,音域g1―g2。音色浑厚。用于喜庆节日、耍歌堂或开典场合,常由多人一起吹奏。土家族牛角为梯玛(巫师)所用;哈尼族、傣族牛角较小,角尖磨孔嵌铜制簧片,左手执角、口含簧片吹气鼓簧发音,音高为e1,右手掌在角口开闭,可奏各种节奏,用于狩猎活动;牧童小牛角,置树皮哨于细端吹奏。
广西融江瑶族牛角用于丧乐;贵州彝族牛角称孩过,用于喜庆、丧乐;湘黔边界苗族牛角,发音悲壮;布依族牛角,发音低沉,均用作集合信号。湖南地区流行的牛角曲调有《玉皇甫》、《老君甫》、《山羊过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