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八。吹奏乐器。又称洞箫。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和台湾等地区。
东汉时期,尺八的前身竖 已流传于民间,隋唐两代用于宫廷乐舞之中。相传唐代吕才善制此器。《新唐书・吕才传》:“贞观(627―649)时,祖孝孙增损乐律,与音家王长通、白明达更质难,不能决。太宗诏侍臣举善音者……侍中王 、魏微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
尺八东传日本,称“雅乐尺八”。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唐代刻雕尺八,长43.7厘米,管上端开口,管身开六孔,前面五孔后面一孔。制作精美,通体雕花纹和四女像。每一按音孔边缘有圆形花纹。第一孔上刻二女像,一俯而摘花,一立其后作张袖状。后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执扇,另一女坐弹琵琶。其余部分均饰以花鸟纹。此外还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桦卷尺八等数件。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曾复制刻雕尺八一件。
宋代尺八,又称箫管,陈 《乐书》有所记述。沈括认为东汉马融《长笛赋》所赋之笛也与尺八相近,《梦溪笔谈》载:“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从传世唐代尺八和沈括所述宋代尺八的形制来看,它与箫相近,但管身短而粗。
近年,福建泉州地区征集到两件明代瓷尺八。长60、上端内径2.7、下端内径3.2厘米,管身饰凤纹;另一支长61.8厘米,两尺八管径相同,管身饰花纹。均为不可多得的瓷器精品。
现代尺八用紫竹、石竹、观音竹或茉莉花竹制作,取其竹子的根部,从齐土的地方切下,将竹节打通。其选材和制作十分考究,民间有十目(节)、九节(段)、一目两空(下端有两个出音孔)之说。管长56―60厘米,上端内径2厘米左右。吹口多做成斜面月牙形,正面开五个按音孔,背面开一个按音孔。尺八的音色和演奏方法与箫相似,但音量较大。吹奏时,要求左右手臂抬起呈半圆形,如凤凰展翼之势。音域d-b2。音色圆润、柔美。
尺八是福建南音的主奏乐器之一。在闽南语系的芗剧、梨园戏、高甲戏、台湾歌仔戏中均有使用。有敲音、颤音、上倚音、下倚音等技巧。在南音中,尺八吹奏唱腔旋律,句首的上下倚音提前先现谓之“引”,加花伴奏谓之“搭”。后来又吸收了笛子的技巧。曲目有《“鼓浪屿号”载客来》、《盼团圆》等。
福建省泉州南音乐团王大浩研制成低音尺八。长82、内径3.4厘米。音色浑厚、饱满。为演奏方便,管上端加贴塑料片,吹奏时嘴唇有所依靠,并将第五孔移至管侧由小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