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能用肢体语言、打击乐器等形式感受体验歌曲。
3、用通顺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的曲谱。
教学重难点:1、后十六 、附点音符的节奏。
2、乐段B中的弱起节奏。
教学流程:
一、 激情导入:
随音乐版《铃儿响叮当》律动进教室。
师:在过两天就是圣诞节了,听到这样的音乐,你会想到是谁来了?生:圣诞老人。
师:圣诞老人踏着歌声而来,这音乐我们都很熟悉,下面跟着来时的轻声小声的唱一唱。
二、 歌曲A段教学
师弹琴,学生小声跟唱。
师:会唱了么?注意附点和反复记号。(在大屏幕上出示歌谱,并标注附点记号和反复记号引起注意。)
学生再次跟唱。
三、 歌曲B段教学
同学们,圣诞来人踏着歌声而来,是想跟我们一起玩呢,到底玩什么呢?你听……
师放音乐,跟音乐用响板打节奏,并按节奏读个词。
师:圣诞老人邀请我们做什么?
生:滑雪!
(出示歌词,并按节奏划分标注)
那老师就教教你们怎么滑雪,咱们的马鞭有扬鞭和挥鞭两个动作,看老师先做一遍,老师在哪些字上是扬鞭,那些字上是挥鞭。
老师跟音乐边读个词边做动作。
(请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找到的,在歌词上分辨做标注。)
师生轮流按节奏读歌词并做律动。
学生分组接龙读歌词,老师作指导。
播放音乐,学生跟唱。
师生共同纠错。
再次播放音乐,学生跟唱,并加上动作。
四、 歌曲A,段教学
学生聆听乐曲,与A段有什么不同。
将不同之处对比学唱。
引导学生想象圣诞老人逐渐远去,最后的长音应唱的减弱。
将整首歌曲连起来演唱一遍。
五、 拓展
想一想,用何种乐器可以模仿马蹄声?
教会学生使用双响筒,为歌曲伴奏。
欣赏黑鸭子组合的《铃儿响叮当》体会合唱与齐唱的不同。
六、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田野——表现了孩子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因为是人们在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为是冬天的歌曲,后来逐渐演变成圣诞节等节日歌曲,深受人们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
学生在学这课之前就已经基本会唱了。学习这首歌曲,学生是非常期待的,既然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但是会唱的仅仅是歌曲的A段,而且会唱并不一定就是能唱好,所以我把这节的重难点定位在如何唱好歌曲的B段部分,并运用我们的声音来良好地表现这首歌曲。
课的开头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听歌曲《铃儿响叮当》,欣赏精美的圣诞节图片),为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唤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再以与圣诞老人一起滑雪玩耍引领孩子们感受歌曲;重点学习B段部分;掌握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知识技能。
课的开头,我还用讲述的方式告诉孩子们:圣诞节属于西方节日,和我国的春节一样隆重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的后段呼应开头,同样用讲述的方式告诉孩子们:在圣诞节,人们除了和家人朋友一起享用圣诞大餐、装扮圣诞树、互赠圣诞礼物外,还唱好听的歌儿表达对家人朋友的深深祝福。让孩子们从中明白,圣诞节是家人朋友团聚、增进感情的节日。
整节课要学习完成的内容很多,我将部分环节有机的融入到一起,比如:将为歌曲伴奏的练习融入到学习歌曲中;将唱歌曲曲调、感受不同节拍产生的不同情绪融入到改编节拍中。虽然这样的融合大大的节省了时间,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从学生照我的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学生通过这节课,虽然情感上积极活跃,但是并没有好好的把歌唱好。
这节课的遗憾之处,我归纳有三点:一是在语言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还考虑得不够周详,有待加强;二是由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临时问题(多媒体的操作)花去了一些时间,以至最后的表演环节学生没能轮流进行。三是教学不够扎实,没有抓住学生错误点反复纠正,使得部分学生还不够自信,不够大胆表现,表演是也不够积极,都观望多,不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