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豫剧

豫剧唐派艺术特点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31

著名豫剧大师唐喜成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5年了,由他创立的唐派艺术唱腔高亢明亮,激昂奔放,大气磅礴,在豫剧男声中风格鲜明,独树一帜,广泛受到国内和海外广大戏迷的欢迎和喜爱。然而,多年来戏剧界和学术界对唐派艺术一直争议颇多,褒贬不一,笔者经过5 多的实践和学习研究后,对唐派声腔艺术的文化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谨借唐喜成先生逝世15周年之际撰文,纪念这位在豫剧发展史上有着重要贡献的艺术大家。

清朝散文家袁枚在《品画》中写道:“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爱戏听戏之人又何尝不是品其神韵的呢?自己高中的时候喜欢唐派艺术也就是从他的醇厚声韵开始的,真正学唱也还是近几年的事儿,伊始主要跟着磁带和光盘模仿学练,由于不知道唐派唱腔的方法和要领,发音一直靠后,音小还缺亮度,唱上两段嗓子就会变哑,我就越发觉得自己的发声有问题。2002年3 份到郑州后接触了一些艺术家和专家,在他们的帮助指导下学练唐派唱腔。经过练习虽然比过去有了提高,可仍很难把握住唐派的韵味,自己冥思苦想难得其解。在反复研究琢磨唐派唱腔的特点后,豁然开朗,终于有了新的突破,唐派的精髓包括两个方面,假声技巧和声腔韵味,问题的症结一是找音的共鸣点二还在“字”的吐法上。自己的地方语言,说话吐字音轻靠后,请教艺术家王素君先生学习开封的豫剧语言,果然出现了一定的转机,练声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最初,我在学唱“下位去劝一劝贵妃娘娘”的段子时,“下”是直接出字,两个“劝”是一样调式,而唐先生的“下”(xia)、(a)是分开的,第一个“劝”是(quan),第二个 “劝”字送出时(quan)、(an)是分开的,落韵在(an)上,掌握唐先生的吐字特点,对自己认识豫剧的演唱规律受益匪浅。

当代书法大师启功先生的行楷作品以清新隽永、端庄秀丽和别具一格享誉中国书坛。一般的书法家一个字在粗细不均显示美感,而启功先生书法非常明显的特点为每一句中有几个笔法加重的字体与众不同。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诗,其中的“远、上、山、石、生、有”即为加重字,赏心悦目,美不胜收。这与唐派唱腔的每一句吐好几个“关键字”恰似异曲同工之处。唐派唱腔之妙在于用字讲究,它既符合豫剧的艺术规律,又体现了唐先生的艺术创造,“关键字”必须把握好,否则很难体现出唐派的韵味。学唱既要把字咬准,又要注意字的归韵。字是声腔的根,演唱先以字行腔,字正腔圆,腔随字转,韵伴字走,继而上升到声情并茂,以声腔刻画塑造人物。还比如,《三哭殿》中“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勤朝政安天下五谷丰登”,表现了李世民君临天下定国安邦的欢快心情,“李世民”一句的“民”和“颂”就是“关键字”,“民”(min)的拖腔是(en),“颂”(song)的拖腔是(eng);“勤朝政”一句中“下”、“谷”、“登”就是“关键字”,学唱时必须咬准唱好,唐派的很多唱段都可以从中找出规律,体现特点。目前,一些戏迷甚至一些专业演员学唱唐派韵味不足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在“字”上下功夫。

唐派声腔认识上的误区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豫剧任何一个流派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渊源和地域特征,决非空穴来风凭空而造,它的产生经历了社会及广大群众的检验和认可才逐步流传开来,是艺术家们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陶醉于唐派艺术的时候,也在不断探索它的声腔奥秘,综合对唐派声腔认识上的误区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膛音区”的问题应当首先明确。我认为男声应该有一个唐派的“膛音区”,女声则不太明显,这是唐先生最独特的个性发现,是他在豫剧艺术实践上的重大贡献。所谓唐派的“膛音区”我觉得介于鼻腔与头腔之间包括脑后共鸣因在内,练嗓时“i”“a”“u”“ai”“en”“ang”鼻腔上好像吹哨子并且头部有震动发麻的感觉。男声和女声的区别在宽度不在高度,唐派假声只表现男性人物,女声唱唐派是真声旋律展示,发声位置和演唱效果明显不同。与豫剧很多唱段比较,无论真假声,唐派唱腔在高、中、低音区差异明显,“膛音区”的共鸣点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地方。在和唐先生合作过的艺术家及专家交谈时,他们曾讲过唐先生也说自己演旦角变声嗓子不行了才练出了“二本腔”,这实际上是唐先生自身认识上的一个误区。纵观许多唐派弟子、传人和戏迷没有旦角的经历不照唱吗?如果唐先生变声后不再演戏了,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唐派艺术了。应该说唐派唱腔与旦角唱法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认为它借鉴了豫剧旦角的某些技巧更为确切,这和先有玉后有器的道理是一样的。

二是唐派唱腔与女声“同板同腔”的说法不够准确。唐派声腔的音区基本在降E调的3到高音3,经过音可以到高音5,由于男女声带生理结构的差别,同样的板式不可能唱出同样的声腔曲调。女声唱唐派大多集中在“下位去劝一劝贵妃娘娘”、“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等段子,像《血溅乌纱》、《辕门斩子》的唱段很少唱或者唱起来也比较吃力。“千里迢迢出任河阳”的“嘶鸣”的拖腔(eng)到(a)音、“古道”的拖腔(ao)音都落在高音5上,“不提起过往事却倒还好”一段的“这是俺杨家的血”的“血”字用临时转调的方法落在高音5上,这些唱腔高音5的处理非常大气,刻画人物激情渲染,荡气回肠,即使专业演员演唱技巧不过关,难度也非同一般。

三是“二本腔”和“夹半音”的提法缺乏科学性,既土气甚至带有贬义,不利于正确认识唐派艺术。声乐上真假声演唱技巧是目前的通行提法,我认为唐派唱腔是豫剧男声“完全的假声唱法”的成功典范。唐派“假声”与男旦“假声”有着本质的区别,既无粉脂之气,又颇具男性阳刚之美,塑造人物感情激越,舞台形象高大挺拔,非常符合河南及周边省份群众的欣赏习惯,这也是唐派艺术广为流传的内在因素。由此可见,男声唱唐派更为可贵,发展空间也更为广阔。

唐派唱腔是豫剧行当较为科学的声腔艺术

艺术之美在于人性美的体现和张扬,凡歌唱者无一不是把自己最美妙最悦耳最动听的声音奉献给喜爱他的受众人群。众所周知,京剧四大名旦“梅尚程荀”是男旦“假声”唱法高潮技艺的杰出代表,他们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艺术成就,把京剧国粹艺术推向了顶峰。唐朝司马图《歌者》曰:“十斛明珠亦易拼,欲兼人艺古来难。”在戏剧界,唐先生不愧是一位独具匠心、技艺超凡的艺术大师,他在豫剧的演唱规律上大胆实践和探索创新,精雕细琢形成了风韵别致的唐派艺术。他的过人之处在于用一种完全的男性“假声”唱法,把“膛音区”上共鸣点结合的位置找准了,并在喷口、甩腔、滑音、波颤音等装饰音和脑后音等技巧运用都功力非凡超群。我在学唱时经常注意揣摩和体会,确实对提高演唱水平增色不少。

唐先生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继承了豫剧祥符调豪迈、高亢、粗犷的风格,又融入了豫剧沙河调男声笃实、刚健的演唱技艺,他的演唱自然而不做作,亢奋而不焦杀,嘹亮而不尖嘶,达到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他的“假声” 演唱技巧音区上下贯通,衔接贴切自然,高音区明亮有力,中音区似有真声成分,洪亮刚健,低音区气息控制自如,声音不浊不混,和谐统一。他的声腔艺术灵活善变,塑造的人物音乐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三哭殿》中的李世民、《卧薪尝胆》中的勾践、《南阳关》的伍云昭、《血溅乌纱》中的严天民、《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对花枪》中的罗成、《洛阳令》的董宣、《十五贯》中的况钟、《斩黄袍》中的赵匡胤以及现代戏《节振国》中节振国等戏曲人物的成功塑造,使他成为一位文武兼备、风格鲜明的艺术大师,其中《三哭殿》、《血溅乌纱》、《辕门斩子》、《洛阳令》、《十五贯》、《斩黄袍》等剧目的唱腔最能体现他的创造和艺术特色。比如,他在“千里迢迢出任河阳”中“出任河阳”的“阳”字的拖腔上采取了沙河调的唱法、“万民敬仰”的“仰”字的拖腔上都是沙河调的流变;“焦赞传孟良禀贤爷驾到”中“如何是好”的“好”字都可以看到他在调式处理上不露痕迹的创新,很值得学习者借鉴和研究。

唐先生的“假声”演唱技巧与目前声乐家推崇的真假声结合、避真就假的提法相一致,特别是人们随着年龄的变化,男女是声带生理结构也在不断趋于老化,会逐步呈现出真声区萎缩、假声区保持的状态,这就是唐先生临终前嗓子始终没有唱坏的根本原因,也可见唐派声腔艺术的生命力和科学性。对男声来讲,如果具备打磨唐派唱腔的条件,只要演唱方法科学合理,技巧掌握得当,下功夫勤学苦练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对继承和弘扬唐派艺术也是有益的。

唐派艺术创造了中国地方戏曲的奇迹

对戏曲来讲,任何剧种都离不开其地域特征和人们的欣赏习惯,豫剧从过去的“土梆子戏”发展到剧目繁多、行当齐全、演出团体遍布大半个中国,成为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足以说明中原文化的扩展性和包容性,而用“假声”自成流派唱得让人陶醉、魅力无穷,在全国诸多剧种里超越唐先生的并不多见。

中国戏曲由于地域语言差异产生的文化背景也各有不同。宋朝张先词【苏幕遮】“柳飞棉,花实少;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明朝袁宏道《迎春歌和讲进之》“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及明朝徐渭“听北曲使人鹰扬,毛发淅洒,足以作勇往之志矣”,都从不同地方说出了南北戏曲文化的特点。我在学练唐派时最大的感受唐先生的吐字清晰、归韵准确,用普通话、陕西话、上海话在“膛音区”都无从下手,必须用规范的中州语。比如评剧《血溅乌纱》“严天民雪夜秉烛审案卷”一段用津唐话唱都在后音位置,唐派都在前音,通过比较可以听出音区位置的差别。可见唐派唱腔是在“膛音区”用规范的中州语形成的声腔艺术,他从内涵上讲应该说是深厚的中原文化的产物。唐先生不仅演唱技艺高超,而且表演出类拔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看后令人叹为观止。我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过唐先生的舞台形象,但从光碟中看到他表演的许多正直、廉明、潇洒、俊帅的生角形象,更能体会到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他的帽翅功和咬牙绝技叫人拍案。我们说,唐派艺术是唐先生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苦学硬拼、锲而不舍、敢于创新打磨出的戏曲精华,他的成功为戏曲园地增添了亮丽色彩,成为地域文化一颗耀眼的明珠,创造了中国地方戏曲的奇迹,这一点我确信不疑。

唐派唱腔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戏曲中的行当领域。除了唐先生的代表剧目外,还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不仅可演帝王将相,像屈原、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文人墨客用唐派艺术演绎人物更具魅力,会收到更加良好的艺术效果。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贾廷聚先生是唐派的大弟子。多年来,他始终牢记唐先生的临终遗言,大力继承和弘扬唐派艺术,他不但善演唐派剧目,而且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使唱腔圆润宽广、悦耳动听,他的拿手戏《大明惊雷》、《访帅出征》、《关羽》、《岳飞》等剧目得到了戏迷的青睐。他培养的一批唐派传人大都活跃在演出一线,他还经常登台为弟子示范演出,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位艺术家的风范。目前,有近20位唐派弟子、传人都在不断推陈出新谋求和符合自身特点的形式丰富和发展唐派艺术,使更多戏迷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看到了唐派艺术的广阔前景。

正是唐派艺术的不同凡响,我们才有必要去研究它,弘扬它,让它在神州大地盛开绽放。我们缅怀唐先生,探讨唐派艺术的深刻内涵,对挖掘、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