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婺剧

婺剧乱弹的演唱知识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31

以往,群众往往把演戏说成是“唱戏”。这说明演唱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戏曲艺术的舞台实践证明,一出戏能不能站住脚,能不能长期的流传开来,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动人的唱腔,能不能借唱腔把人物形象树立起来,许多久经考验的传统戏之所以能盛唱不衰,也得益于那脍炙人口的唱腔,这些唱腔也总是和戏剧中的人物血肉相连。一个演员艺术成就的高低大小,唱功往往是重要的试金石。正因为这样,唱腔与艺术形象,唱功与演员的艺术成就就很自然地联系起来。如听到婺剧乱弹《双阳公主》和《西施泪》的唱段,人们就联想起郑兰香扮演的双阳和西施;听到《三请梨花》就想象出徐筱娜和葛素云扮演的樊梨花;听到《三姐下凡》就想象出徐汝英和周越桂扮演的三姐和杨文举。

这些演员们的演唱艺术,发声技巧,艺术表现以及训练方法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有的演唱非常讲究发声和咬字,有的非常讲究韵味,使人听过之后有回味无穷。如葛素云演唱的乱弹,润腔圆滑,小腔变化丰富而略带点鼻音,别有一番风味;徐筱娜演唱的乱弹,引用较多的“哝”、“哪”、“啊”、“呀”、“哎”等虚词,给人以亲切感的人情感;郑兰香的演唱;讲究科学发声,音色清晰明亮,咬字清楚,真假都声结合自然,情绪饱满,演唱技巧甚高;而周越桂演唱的(二凡)与众不同,她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自己的一种唱调,音色圆厚,行腔婉转细腻甜润,自成一派,她在《三姐下凡》中扮演杨文举,唱腔将杨文举回忆往事的那种悲伤情绪和《双阳公主》狄青在发配路上的那种悲壮出走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动人!衢州婺剧团的孔凡英,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和郑兰香比较相近,但她刚劲的成份较多,尤其是《梨花狱》中她扮演则天的唱腔,大起大落,情绪跌宕,表现力很强。程砚秋先生曾说:“唱最忌有声无韵,嗓子大而没有的韵,就是响也怪吵人;要好听还需要讲究韵味”。他还做了一个极通俗,极有意思的比方说:“有声无韵就像一碗的开水,也可以喝,但假如放一点茶叶就好喝了”。“喝茶”大概是中国人的习惯和特殊口味,而听戏要听韵味,这恐怕也是中国人的特殊口味了。

婺剧乱弹的唱腔,虽然经过这些名演员的努力和创造,但是在群众中还是流传不开,就连金华地区这个婺剧盛行的地方,也几乎很少人会哼唱。解放前,在金华一带的群众中流传着“要听唱,听徽戏,要听后场(乐队)听罗罗(即乱弹)”的俚语。由此可见唱的份量。近年来,我省曾举办过不少次越剧、绍异清唱大奖赛,作为浙江三大剧种之一的婺剧,却至今没有动静,这个问题不能不值得深思……。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恐怕还是主要唱调(三五七)难以使人上口、流传。

其一,(三五七)的唱腔,唱句都是弱起强收,上句的三个句逗(即三个小分句)都是后半拍起唱。下句也同样都是弱起强收,尤其是上句的反复变化句,三句分句是:弱起弱收,弱起强收,弱起强收,唱起来感觉是乱了板,不要说业余唱不好,就是许多专业的或老演员也容易唱错,如果节奏一快,就更难唱了。

其二,(三五七)的唱腔旋律不够美。一句上句分成三个句逗,去掉过门后,唱腔旋律就失去了连贯性,唱起来不是味儿,三个分句都有过门听起来唱词撕破,使人难懂。

其三,(三五七)原是一种诗体曲牌,如果不按其格式填唱词,唱起来就非常别扭。

其四,婺剧是一个多声腔剧种,除了浦江班专唱乱弹外,其他都是兼唱乱弹,所以专唱乱弹的好演员不多。

以上种种,都是造成乱弹难以流传的因素。尽管许多人作了努力,至今收效甚微。

上一篇:关于婺剧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