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晋剧

晋剧齐王拉马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31

晋剧,因其形成和活动于山西中部地区而称中路梆子,又由于它较省内其他剧种流布地区广、职业剧团多、影响比较大,故独尊为“山西梆子”,新中国成立初期称晋剧

中路梆子为蒲剧北上晋中演变而成。在其演变过程中,艺人为适应当地群众的欣赏习惯,吸收、融合了祁(县)太(谷)秧歌、汾(阳)孝(义)秧歌的腔调及打击乐,在语音、唱腔、表演方面均发生变化,形成了高亢激越而又清新柔和的风格。

在晋中出现的本地班社有清道光、咸丰年间临县的“德盛班”,灵石苏溪的“双庆班”,介休“竹风园”及榆次聂店的“四喜班”等。至同治年间,祁、太票号大为发展,商业资本远及京、津、苏、杭等地,为中路梆子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徐沟县孟封乡尧城村奶奶庙戏台上留有“同治十二年,四月初八、初九、初十日,祁邑上聚梨园到此一乐”的题壁。当时的祁县上、下聚梨园是驰名晋中的中路梆子“字号班”,它到清徐乡村演出,班内重金邀集南北名伶,两班轮番出演,且在音乐上进行改革试验,说明当时中路梆子已进入发展时期。近年在介休、灵石、平遥等地又陆续发现道光年间戏班演出的舞台题壁,由此可以认定中路梆子的形成不会迟于清道光年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