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津》又名《白逼宫》,是京剧四大须生高庆奎的代表作之一。此剧在某些地方戏如秦腔中也有演出。
汉献帝刘协因曹操权势日重,与伏后计议,派内侍穆顺给后父伏完送去血诏,嘱约孙权、刘备为外应以锄曹。曹操从穆顺的发髻中搜出密书,带剑入宫,命华歆把伏后乱棒打死,还鸩杀了伏后的两个儿子,杀了伏完及穆顺的全家。
此剧名约“逍遥津”,实则如今的传本已与此三字没有关联。逍遥津是安徽合肥的一个地名,老剧本前面有一段张辽大战孙权于逍遥津的情节,故得此名,沿用至今。
唱段分析
此剧中有两段唱颇为著名,现做简要分析。
先是一段[西皮导板、原板转快板、散板]唱腔,出现在汉献帝被曹操威胁逼迫,忍无可忍,回宫与伏后计议,起草诏书。这段唱腔表现了献帝的急迫和激昂的情绪,节奏和尺寸都很紧凑。应该说,这段唱的唱词写得很差,拖泥带水且用词极不讲究,比如“含悲忍泪草诏写,手提羊毫写根苗。上写晓谕众卿晓,各路诸侯听根苗”这几句,连续两句以“根苗”二字的收尾和第三句的接连两个“晓”字以及三个重复的“写”字,这样的格式均为文本创作中所禁忌。但是,这段唱的板式设计极为得体,情绪的把握非常准确和适度,激愤又不张扬,听起来虽不长但很过瘾。我想,这样的词曲“矛盾”在许多京剧传统戏中是个通病,问题是,流传下来的往往是“唯曲至上”的段子,唱词反倒成了其次,此中原由值得体味,尤其在目前的创作走势中。
剧中久负盛名的一个唱段是后面的大段[二黄]唱腔,献帝在伏后被打死后携二皇子忧居宫院,这段唱凄楚、哀伤而又激愤异常,格式上由于以长达十一句的“欺寡人”的排比为中心,所以显得格律规整,尽管为“凑数”也出现了如“犯人受罪”和“犯人发配”这样的重复。同样,此段唱腔的结构设置更是值得称道的,几乎是每句都精雕细刻,不同凡响,堪称京剧老生声腔艺术之典范。
第一句:粗略统计,只这一句导板,用时大概在2分30秒左右,时而如云绕雾间,时而似雨落枝头,时而若江潮汹涌稍纵即平,时而仿溃堤决口浪底翻沙,丝毫没有沉繁的感觉,如此,所谓“一句话唱半天”的说法就是偏见了,只要你能坐下来细品这段《逍遥津》。
第二句的[回龙],尾字的处理又是一妙:京剧大部分的回龙腔都是甩出去的,通常形成剧场中爆棚之效,而这里,反其道而行,“悲”字不是唱出而是“喷”出,气口有力,适时收腔,真有心肺气炸的感觉。
第三句始转为原板,“曹孟德”三字的装饰音“装饰”起汉献帝的刻骨之恨,饮恨的感觉油然而生,“与伏后”的后面用一个“哇”的虚词,使听者感觉出汉献帝对事态发展的懊恼和失望。
第四句的“不”字向下顿以及“相随”二字的低回拖腔都把人物此时的心态表现的十分准确,尤其是接下来一句的“年岁小”的“小”字,在婉转的低腔中刻画出一位懦弱帝王的怜子之情。
转入[慢板]后的“牙根咬碎”,“根”字的鼻音和“咬”字的一唱三叹,这时的唱腔已经完全融入了人物的当时情境和心态,唱而非唱了。
在后面大段的排比处理得规范而相对平静,无论是从唱段结构上看,还是人物思绪上讲,此时的平静即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汉献帝的无奈慨叹,至[垛板],终于又树欲静而风不平,“回归”的音域跳跃明显,激愤再起,只一瞬,“残兵败队”的[散板]让人听出了“绝望”的呻吟。
京剧《逍遥津》唱词
[二黄导板]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
[二黄碰板]不由孤一阵阵好不伤悲。
[二黄原板]曹孟德与伏后结下仇对,
害得她魂灵儿不能够相随,
二皇儿年纪小孩童之辈。
不能够到灵前奠酒三杯。
(二段)
恨奸贼把孤王牙根咬碎,
[二黄三眼]上欺君下压臣作事全非。
欺寡人在金殿不敢回对,
欺寡人好一似猫鼠相随
欺寡人好一似家人奴婢,
欺寡人好一似墙倒众推
欺寡人好一似风摆芦苇,
欺寡人好一似孤灯风吹
欺寡人好一似孤魂冤鬼,
[二黄垛板]欺寡人好一似扬子江心,
一只小舟、风狂浪打、浪打风狂,波浪滔天,难以挽回。
[二黄原板]欺寡人好一似残兵败队,
又听得宫墙外喧哗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