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姓陈,乳名小喜子,1922年2月2日(农历)生,江苏淮安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市戏曲协会理事。
5岁随父母由农村逃荒至上海,辗转卖与民乐戏院职工张少卿和老板刘木初为养女,取名张世勤。幼年备受刘家折磨。幼年曾两次被卖,经历坎坷和磨难,6岁喜爱淮剧,经常在舞台的“两侧”偷戏,称为――“无师之徒”,有一次在淮剧艺人李玉花主演《李翠莲》中扮演娃娃生刘聚宝,11岁开始在舞台上跑龙套、演丫环、青袍、宫女,学演开锣戏,13岁师承苏维连,攻文武花旦、青衣,14岁由谢长钰的哥哥谢长和赐艺名筱(小)文艳,幼年跟许多淮剧前辈为学过戏也传授过一些剧目:苏维连的《盘骂堂》、谢长钰的《三堂会审》和《梁祝》、陈富泰的《药茶记》、徐扣成的《罗凤英》、张春庭的《贩马记》、蒋艳琴的《临江驿》、董桂英的《种大麦》、《蓝桥会》、《玉堂春》及小调和刘春奎的梆子《阴阳河》等,还吸收了淮剧艺人李玉花和董桂英的唱腔艺术精华,16岁登台演出以《殷丽华送饭》中扮演少女殷丽华一炮打响。当时淮剧常与徽剧、京剧、梆子同台演出,她曾向京剧和昆曲演员学唱《闹学》、《赠剑》、《小放牛》、《探亲相骂》,向梆子演员学唱《七星庙》、《杀狗劝妻》等,在《探亲相骂》中并能扮演小媳妇、城里亲家母、乡下亲家母各种角色。她的戏路宽广,兼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开始挑班,1937年――1938年在民乐大戏院演唱京剧:《白蛇传》的白娘和小青、《二堂舍子》的王桂英、《贵妃醉酒》的杨玉环、《贺后骂殿》的贺后、《阴阳河》的李桂莲、《汴梁图》的西宫等,她既学东路地区的【下河调】,也学西路地区的【淮调】,还学过徽剧、昆曲、扬剧等戏,甚至有时候武术团的陶桂芳、陶美娟来演出,她也跟着学耍绸、耍剑、耍球。她善于博采众腔,吸收融化后用以丰富自己的唱腔和充实了扎实的艺术功底。
1939年脱离养父,改入高 大戏院演淮剧。同年淮剧演员陈为翰邀请她到高升大戏院去唱戏,与何叫天合作《梁祝哀史》她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字音的要求,创造旋律自如的【自由调】,日夜两场,场场爆满。观众称赞她:“唱不死的筱文艳”、“江北梅兰芳”等之称,淮剧演员蒯云霞冲破阻力,她是第一个向筱文艳学唱【自由调】的,在观众的推动下,一些著名的女演员也学唱起了【自由调】来,成为淮剧流派的三大声腔之一。三个月后与筱云龙合演的《樊梨花》以【自由调】为基础委婉,凄楚的【小悲调】,受到观众的欢迎。
1945年秋,在朝阳戏院倡行“共和班”制。
1946年起与何叫天合组联谊淮剧团。
1947年参加由革命戏剧家田汉、洪深、欧阳予情等主导的第四届戏剧界和同年10月1日参加宋庆龄主持的中秋游园会,与何叫天合演传统折子戏《芦花河》。
1949年与日升淮剧团的合同到期,她成立了申江淮剧团,担任团长,申江淮剧团成立6个月后,她与何叫天再次合作,组成联谊淮剧团,在上海沪西工人剧场演出,成为国营剧团,又与马麟童合作。
1950年以《逼上梁山》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获演员纪念奖,还参加了第二届地方戏曲研究班学习。
1951年以《美人计》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获一等艺术工作奖,同年上级领导正式批准建立名办公助的淮光淮剧团,请来了吕君武为指导员,她上演了《白毛女》和《枪毙白文龙》,演完后又上演:《江汉渔歌》、《皇帝与妓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闯王进京》等,特别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连演六个月。
1952年她排练了《千里送京娘》、《种大麦》,并以《千里送京娘》中的赵京娘一角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获演员一等奖,并以《关公辞曹》、《种大麦》也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上作展览演出,是毛主席首次观看淮剧的剧目之一。
1953年由淮光淮剧团成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剧团――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并担任团长,同年她又主演了《白蛇传》,在《断桥》的【小悲调】加入了哭泣声并发展了【小悲调缓板】。
1954年她与杨占魁主演的《蓝桥会》由上海电影制片长拍摄成电影,这是筱文艳第一次上银幕,也是淮剧第一次被拍成电影,同年出席第二届全国文代会。
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为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并出席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代表会议,同年与周筱芳合演《荆钗记》获得好评,接着她又演了由锡剧移植的现代戏《走上新路》的女主角李瑞珍,那段长达十句的[自由调]唱腔,以感情深沉、真挚,因而特别感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段唱灌成了唱片。
1957年周恩来来到上海观看了她的《白蛇传――水斗、断桥》周恩来高兴地与她握手,并提笔写了“黄浦剧场”四个大字。
1958年有上演了现代戏《党的女儿》中的李玉梅。
1959年她主演了重新整理的《女审》和《三女抢板》,并以《女审》和《大禹治水》参加1959年上海市戏曲会演。
1960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长将《女审》拍摄成电影公演后,引起了强烈的反映,同年系第三届全国文代会,1962年他根据郭化若的推荐,亲自从曲剧移植《陈三两爬堂》。
1963年她主演了由秦德超改编的《铡包勉》在剧中包勉被铡后那段[淮调],别出心裁:开头是【老淮调】的悲板,散锣配合,震撼人心,接着在行腔时揉合进【自由调】的因素,柔和而有韵味。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是淮剧艺术历史上最兴旺发达的时候,也是筱文艳艺术生活中创造力量最旺盛的时期。1962――1964期间还演过:《无盐娘娘》、《汴梁图》、《穆桂英下西辽》、《海港的早晨》、《红色宣传员》等。
1964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1970年出席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5年出席全国人大会议时当选为主席团委员。
粉碎“四人帮”不久,在党的领导下,同其他老演员一起着手重建淮剧队伍的工作,除了本团演员外,她多出奔走,把被“四人帮”打散的兄弟剧团的优秀演员,逐步收归到自己的剧团,有“烽火”筱海红、陆少林,“志成”何筱山、何长秀、赵美英,“浦光”徐佩华等,使他们继续为淮剧艺术做出贡献。
1978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1979年第四届出席全国文代会。
1980年她在《淮剧音乐及其唱腔流派》提供了大量早期淮剧唱腔资料 。
1986年1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筱文艳舞台生活》。
1989年以《白蛇传》获中国唱片公司总公司金片奖。
1994年举办《筱文艳舞台生涯65周年》与陆少林合演《关公辞曹》。
筱派唱腔细腻柔美、爽朗动听,她能根据自身的嗓音特点,摸索出一套比较科学的发声方法,追求发声时气息流畅,运用口腔、鼻腔、胸腔的共鸣,注重发挥中低音区厚实、柔润的特点,给人一种感情真挚的艺术效果。她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多她积极带头执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经常率领演出队到工厂、码头、工交环卫以及市郊农村集镇的大堂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她还努力对基层的淮剧业余组织进行辅导,对淮剧艺术和淮剧音乐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