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窦娥冤》赣剧是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发端于明代的弋阳腔,起源于赣东北地区。明、清两代,以唱高腔为主,后来融合昆曲、乱弹腔诸腔于一体;赣剧的前身饶河班和信河班,都以演唱乱弹腔为主。其中饶河班以景德镇、鄱阳、乐平为中心,保存了部分的高腔剧目,艺术风格也比较古朴、粗犷;信河班则是以贵溪、玉山为中心,没有高腔,它的乱弹唱腔则相比较而言较为婉转流利,旧时也统一称作“江西班”。1950年时,合并饶河、信河两个分支,正式更名为赣剧。
赣剧的戏码品种有哪些
赣剧“江湖十八本”除表演承自南戏传统的家庭剧题材之外,还有英雄演义等剧码。《青梅会》、《古城会》出自《三国传》;《定天山》出自《征东传》;《风波亭》出自《岳飞传》;《龙凤剑》出自《封神传》,等等。《源流考辨》一书通过不同区域的目连戏与后世形成的连台本戏的比较研究认为,“连台本戏的发展实际就是继承和发展目连戏文的结果”。 弋阳腔的演出经常包含法事活动,赣东北即有“看大戏,做道士”的说法,弋阳县老艺人还认为“弋阳腔是道士唱目连演变而来”。《中国戏曲志・江西卷》认为宋元时期在弋阳县落脚的南戏,本来专演《目连救母》戏文,但后来受赣地宗教习俗的影响,戏文逐渐变化,最终形成具有江西特点的南戏,称之“弋阳腔”。
《目连戏》是弋阳腔的传统演出剧码。宋元时期的《目连戏文》只有四本,表演罗卜修行救母的故事。因为英雄演义的思想流行,江西艺人便按照《目连戏》的结构,编演《三国传》、《水许传》、《征东传》、《征西传》、《岳飞传》等大本戏,通称“目连-连台-大本戏”。赣地戏班正以演出此些连台本著称,清朝小说《歧路灯》中的宋云柚便说:“我今日来请看戏,江西相府班子,条子上写《全本西游记》。
清朝时期,弋阳腔在演出时常把连台本戏拆开,抽出一本单独演出,各类戏本打乱之后合称“饶河高腔十八本”。江西东河戏玉合班有306年历史,1952年散班,擅演高腔大戏,其剧码就有《目连传》、《西游记》、《三国传》、《铁树传》、《封神传》等,而且都是一本戏能演十天或十二天的连台本戏。
几百年来,赣剧一直保留着明代弋阳腔“目连戏”演出武打技艺的传统。弋阳腔着重于扑跌翻打的武技表演,并使用大锣大鼓制造热烈气氛,融说唱、舞蹈、武术、杂技于一炉。如两军对阵,双方主帅先以简单的刀枪交锋,然后便转为杂技表演,名之曰“清”或“打台”,开始双方士卒齐齐翻扑,继而逐个单翻,各显技能,再是对打,有三节棍、九节鞭、窜椅子、大板凳等,甚至有时还加入窜火圈、三上吊、抛钢叉等惊险动作。后因京剧的影响,逐渐只表演刀枪把子的武打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