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音乐管理论文

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施现状分析

作者:杨瑜 林诚权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8-03

  (二)丰富的乡土音乐资源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方、名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的意识。”
  乡土音乐是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是“根植于民间,具有草根性文化特质的音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音乐”。对于地域文化,在该地区的草根性文化特质的音乐特色,都可以属于这个地区本土的音乐。四川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所使用的音乐教材, 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和四川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在最后一个单元中就全部选用的是四川乡土音乐,其中演唱曲目17首、聆听曲目31首,总共48首。作品有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小放风筝》;四川金钱板《峨眉山月歌》;川剧《别洞观景》、四川扬琴《哭桃园》及藏族歌舞、羌族锅庄舞曲、彝族的达体舞等。可见,四川乡土教材所选用的四川乡土音乐,在落实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很好地把乡土音乐资源带入了音乐课程中,成为了音乐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并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以及地理环境,很好地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资源。
  三、校本教材在中小学校里的开发实施
  (一)音乐校本教材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也是国家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当地民间歌谣和其他民间音乐”。所以,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有民族音乐文化的人,各地区就必须挖掘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以形成自己特有的本土音乐教材,从而让当地的音乐教师承担起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责任,并充分发挥校本教材的作用。近年来,挖掘教育资源、发展音乐校本课程,也成为了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四川地区的中小学利用地方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化的优势,在校本教材开发利用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做法。
  (二)攀枝花市仁和地区学校音乐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攀枝花市仁和地区在该市教育研究所的指导下,将里泼彝族“谈经古乐”的学习纳入了音乐课程,其整个地区的中小学都在全面推行学习里泼彝族的“谈经古乐”。同时, 各学校还对里泼“谈经古乐”进行了整理、创编和完善,加强了对传统里泼“谈经古乐”合奏曲目的专业配器和编写,并尽可能还原其艺术性。此外,还通过开展“民族乐器进课堂”活动,将具有里泼民族特色的彝笛、月琴、三弦等乐器作为课堂乐器,在音乐教学中学习运用,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学习形式,并利用课余时间及地方课时开辟第二课堂,选拔在“民族乐器进课堂”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队员组建表演队,并命名为“金沙古乐”表演队。在这期间,各校还建立了里泼彝族民俗文化校本课程体系,以探索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传承活动与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共同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三)成都市双林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川的曲艺、川剧在四川享有盛名,乃至在全国都有广泛影响力。但由于当前地方文化的多渠道发展以及快餐文化在社会上占据了很大市场,从而使地方戏曲和本土文化教育受到冲击。因此,近年对川剧、四川曲艺进入学校艺术教育的研究还为数不多。成都市部分学校对川剧和地方戏剧如何进入学校则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进课堂”“进课程”“进课题”的“三进”理念。
  成都市双林小学就建立了川剧欣赏课程——“ 四三二”音乐课程体系 :“四”是指川剧的四种基本课程内容, 即“声腔、行当、特技、表演程式”。聚焦这四种内容的开发,就是要凸显川剧艺术的精华, 使之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三”是指三种基本的教学形式,即“欣赏、表演与创作”。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以欣赏作为基础形式,以模仿表演形式为提升,激发学生兴趣,创作表演为高级形式,面向特长学生;“二”是指“短课”与“长课”两种课型安排:短课是指5或10分钟时间, 长课是指40或60分钟时间。通过“视、听、做”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川剧、了解川剧,从而对学生进行川剧文化的渗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