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音乐管理论文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常规管理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小学低段的音乐教学,是学生音乐启蒙阶段的学习。和其他课程一样,音乐学科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更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学生养成了各种好习惯后,会使学生学习更自觉、更有效;逐步适应学校生活,使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集体学习生活中。所以,教师在小学低段的课堂音乐教学应注重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常规,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要有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音乐课的常规训练,对教师上好以后的音乐课,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低段音乐课堂教学常规的缺失及成因

  低段音乐课的常规训练和其它学段相比,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点在于低段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定型,课堂中容易出现打乱正常教学的顽皮行为,需要教师时刻提醒和监督。比如,聆听音乐不能做到静听;跟着节拍做动作时,部分学生过于兴奋自由,任凭老师喊破喉咙也停不下来;或者是耳朵不去听音乐,喜欢自己乱蹦乱跳,往往打破良好的教学氛围;回答问题时,只管自己的答案,而不愿仔细倾听其他小朋友回答的内容,或者趁机乱说乱讲,忙成一团;为歌乐曲伴奏时,某些学生拿着乐器乱挥乱舞。这些音乐课堂上出现的常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学操作上的偏差,教学方式缺少情趣,不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等。比如: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或过少;讲课的速度过快或过慢;表达能力欠佳;缺乏活力等。有些教师则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敏反应,处处设防,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让学生在课堂里感到压抑甚至害怕,这样一来,不仅无助于维持课堂秩序,而且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情绪。尤其是对低段学生来说,也更是容易产生因害怕老师而实际效果并未见好。

  从学生方面来看,小学低段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学生的视、听、说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因而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不敏感、不专心,甚至烦躁不安行为;有些神经发展迟缓或神经功能障碍也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出现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大声怪叫、注意力不集中等多种课堂问题。其次是小学低段学生的性别差异也是特别明显。男孩精力旺盛,活动量大,而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低,集中注意的时间也更短,故而会更容易产生违纪违规的行为;而女孩易接受暗示,但胆小,缺乏果断,较少自行其是的能力。

  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一套课堂常规训练,以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有序学习,但音乐课是一门审美性、灵活性、活动性都很强的课程,有其独特的特征。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里严格的学习常规。如孩子们聆听音乐时必须做到静听;唱歌时不应该大声喊叫;为歌(乐)曲伴奏时必须合着节拍;与人合作表演时应该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诸多的音乐教学常规会慢慢引领着孩子们向音乐的殿堂迈进。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虽不再崇尚传统教学中那一味求静、求齐的课堂模式,但也绝不能不顾课堂教学实效而追求形式上的“参与、互动、共鸣”。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课堂学习常规就非常重要。

  二、低段音乐课堂常规的养成

  小学低段音乐课堂常规涉及很多方面,就常规方面就有很多内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对低段孩子音乐课堂中的常规确立有了几点感受。

  1.课前准备要充分

  低年级学生自控力差,单凭老师的一句简单的“做好课前准备啊”的叮咛绝对不行,特别是刚进小学的学生根本不去想什么叫“课前准备”,前脚答应,后脚就出去玩了。因此必须通过实际演练,检查激励,学生才能摸到门道,才能按规则去做,进而养成习惯。所以,我在接到新生开始的第一堂课就提出要求,在音乐课前5分钟,我就来到教室,在讲台上我把所有的音乐教学用具整齐地放好,做好示范,然后逐一检查学生。开始检查时,发现不好的,我尽量避开批评,教给学生正确的做法,并指导学生具体地去做,然后再检查。当学生做得规范时,并连续几天都做得很好,就给予奖励。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在教学中使用一些音乐口令或手势、形体语言来规范学生的言行了。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段琴声都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意思,这需要师生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课前准备用具的习惯就养成了。

  2.演唱习惯要正确

  从小养成良好的演唱歌曲的习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比如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一部分学生在演唱时会大声喊唱,不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这就要要时刻提醒学生不要大声喊唱,教会孩子们正确使用嗓音的方法,启发学生采用弱声和轻声的方法歌唱,即用呼吸支持的说话和歌唱,让学生恬静地、柔和地进行歌唱,养成“轻轻地唱,静静地听”的习惯,同时在音乐课上要注重选择适合儿童演唱的歌曲,避免音域过宽,避免长时间歌唱。低段孩子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很喜欢边唱边东张西望,老走神。对此,我不厌其烦地指导监督学生用手指点歌词进行学唱。这样做既限制了孩子张望的自由,又监督了他们学习歌词,牢记歌词,认识歌词含义。

  3.节奏训练要生动

  加强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环节。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组成音乐的的“骨骼”,没有节奏,旋律就不存在了。而节奏训练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去练,效果肯定不佳。低段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形象生动的课堂,我在每次的节奏训练中首先在黑板用不同的颜色画出高高低低的一些方块儿,学生们一下就被吸引了。有的瞪大眼睛充满好奇,有的咧嘴微笑非常高兴,还有的一头雾水被这小方块儿深深地吸引。在这种状态下,让学生先认识了一个是一拍,方块儿里有一个字,这个字就读一拍。后面采用问答的形式,老师问方块儿里有两个字,那里各读几拍?学生立刻回答“各读半拍”。一个字占两个方块儿读几拍?“读两拍”。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地将方块儿里的奥秘揭开了,而且非常明白。简单的几句话,学生就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全理解了,兴趣非常的浓厚。

  4.律动表演集体化

  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针对儿童好玩、好动的心理特征,低段音乐课中的律动训练是必要的。它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学生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的过程中告诉他们是几拍子,让他们一起边拍手边听或者边拍手边唱。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很喜欢律动表演,每次到了这一教学环节,他们的积极性就出奇的高。为此,我在每节课的最后环节都会安排律动表演,动作可以简单些,但是要符合节奏特点,以便让全体学生更加容易掌握。为了提升高度,还可以组织他们小组竞争,个人上台表演和动作创编,让学生们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去活动,去培养乐感。

  总之,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小学低龄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课堂非常重要。需要坚持不懈,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多示范,多鼓励,用耐心、细心和恒心来引导孩子有序地学习,有效地学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