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音乐管理论文

流行歌曲演唱的互动风格

作者:廖家骅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流行歌曲演唱的互动风格

廖家骅

 

近些年来,声乐表演艺术的情感交流法则引起了歌唱家的普遍重视和实践,特别是在流行歌曲的演唱中不仅广泛注意与观众内在的心理沟通,而且延伸到外在的形体、动作乃至语言、歌唱等方面的协同参与。诸如:

── 演员边唱边走下舞台,和观众一一握手,观众也可以上前要求和演员握手;

── 演员鼓动观众为自己的歌唱拍手击拍、摇棒挥拍;观众也可以自发地为演员击拍、鼓掌;

── 演员在演唱过程中向观众提问,甚至要求观众和自己一起唱,观众可以简约而自由地回答演员的问题,也可即兴地和演员一起歌唱

──在歌唱演出时,观众跑到台上向演员献花,演员也可以把接受的花抛给观众;

── 至于在摇滚歌曲的演出时,台上台下更是同时演唱、同时舞动,达到了互相冲动的高潮……。

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了在当代的流行歌曲演唱中,已彻底地改变了观众被动聆听观赏的地位,不仅将他们吸引到歌唱鉴赏中来,而且激起他们身心整合性的参与。由于这种表演形式体现了流行歌曲演唱的显著特征,所以形成了一种时尚的互动风格。

                           一

“互动”这在当代是一个极其时髦的名词,广泛应用于今天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意思无非是表达了人们相互间接触时的密切影响乃至对应交替性的促动……。应该说,“互动”的概念已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社会实践检验,是被人们接受和肯定了的新词汇。流行歌曲演唱的互动风格的概念也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歌唱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演出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互动现象。因为歌唱演出不管是独唱还是重唱、合唱,都是为了表演给人观(听)赏才能实现其应有的存在价值。演员在歌唱时,歌曲的审美内涵必然通过歌唱的情感体验而溢于言表,心动、形动,在所难免。所以,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是这种美学规律的历史验证。这种带有综和性质的审美感染力,不仅吸引和征服了观众,甚至能让观众达到忘我的境界,在聆听动了心之后,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动了起来……。这些歌唱和欣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充分说明了演唱具有互动的潜在品质。实际上,这种表演艺术的规律很久以来就已蕴含在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中。例如相声、魔术和某些戏曲、曲艺,都有与观众对话或让观众参与表演的节目。至于在歌唱艺术中也不乏交流互动性的形式,如民间一唱众和的对歌,不仅有演员与观众在演唱中的情感交流上的心理互动,而且还有对唱性的形式互动。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歌唱表演艺术真正的互动品格不是外在的“炒作”和“做秀”,而是蕴涵于审美活动中真情实感的自然外露。每当我们在音乐会上,聆听了歌唱家声情并茂的演唱时,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有时心花怒放,有时热泪盈眶;有时热烈鼓掌,有时跟着吟唱……,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互动效应。反之,如果歌唱家的歌唱让人听了味同嚼蜡,情感上无动于衷,那必然是匮乏美学品格的失败歌唱

从音乐审美特征上来说,歌曲演唱时所产生的互动主要是心理上的互动,这种现象是以特定的审美对象为中介而激起双方心理对应式的撞击。即在聆听歌曲演唱时,演唱者和听赏者围绕歌曲内容所展开的情感心理交流,这种标志着歌唱效应的审美心理活动,广泛存在于一切有艺术价值的声乐演出之中。其互动性质的演唱风格,在客观上已构成了检验声乐表演艺术效果的标尺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流行歌曲演唱的互动风格符合观众的审美接受心理,大大地缩小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具有明显的舞台效应,因此,它的影响已波及到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这些客观现实的发展态势,敦促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一些认真的分析与思考。

                             二

唱歌是人的天性,当这种天性升华为歌唱艺术之后,“以人为本”的哲理内涵无不包容于艺术美的形式和内容中。流行歌曲虽然带有某些商业色彩,但它不拘一格的把人的思绪、人的情感通过歌唱及其相关的行为,毫无保留的宣泄了出来。这些贴近生活的喜怒哀乐,这些超越音乐本体而带有召唤性的动作,激起听众心理乃至行为的回应,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流行歌曲之所以受到更多青年人的欢迎,这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应该承认:流行歌曲演唱所采用的互动手段确实有些“出格”。因为从理论上来说,音乐是心灵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能展现具有审美价值的歌曲,能激发起听众情感上互动的演唱,就基本达到了声乐美的表现目标。但是流行歌曲通俗化、大众化的品格,特别是它对张扬个性和宣泄情感的狂热追求,使其具有一种与正统艺术分庭抗礼的“野性”,它敢于超越传统声乐艺术的演出规范,敢于走出舞台的“樊篱”去贴近群众,并想方设法诱导观众参与到自己的演唱活动中来。例如通过那些情绪热烈而富有召唤性的歌唱诱发出演员内心情感的释放,他情不自禁地走下舞台,或与观众握手,或诱导观众击拍同唱。这是从内在情感发展到外在行为顺理成章的自然流露。所以,难怪有人说流行歌曲具有“煽情”的特点。当然,对此评价要做具体分析,要看煽动的是什么样的情,如果是格调低俗之情,那必须抵制、反对;如果是如上例所说激起的是昂扬向上的热情,那是人性美的显露和交融,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无疑应该得到支持和鼓励。

流行歌曲演唱的“出格”还表现为:其采用的大多数互动手段,都是非音乐本体的“附加物”,这自然容易造成艺术表现上的“喧宾夺主”或主次不分。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这种“出格”也是不无道理的。首先,一切艺术的起源都是混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没有纯了又纯的艺术,在今天的文艺百花园里,各种艺术品种交相辉映,互相渗透、互相利用,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吗?过去的舞蹈伴唱、话剧加唱都带有艺术综合的色彩,现在流行歌曲演唱也吸收了戏剧表演、舞蹈形体等其他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段……,正是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的参与,才构筑成巨大的互动感召力。21世纪的时代发展趋势不仅是全球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而且在文化上也是中西交融,综合发展。在艺术的形式和品种上不拘一格的创新已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潮流。因此,我们必须以更新的理念和宽广的胸怀来接纳流行歌曲演唱中的种种有利于艺术内容表现的“出格”行为,并敢于随之互动起来。

 对流行歌曲演唱中互动风格的肯定和确立,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这种通俗文艺本质属性的认识,而且也可以从中体察和感悟到:一切文化形态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贴近现实、贴近观众,才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也才能永远为人民所锺爱。

在我们充分肯定了流行歌曲演唱互动风格的同时,也深深的感到:当前在少数歌星的演唱中,脱离了歌唱内容的特定情景,片面的追求形式上与观众的亲密接触和交往联系,以期达到轰动的效果,其结果是事与愿违,出现了风马牛不相及式的互动。例如一边唱着爱情歌曲一边和观众一一握手,还有的长时间无缘由的在观众中走来走去;甚至还有频频向观众飞吻的……,由于不恰当、过度的追求形式上的互动,对于歌唱本身就显得比较马虎了,不是有气无力,就是气喘嘘嘘;不是跑音走调,就是吐词不清。这些隐含着自我炒作、自我做秀因素的表演,实际上是哗众取宠之心的驱使,丢失了最可贵的声乐美学品格。

须要着重提出的是:过度的、夸大的演出互动,在形式上也许会取得轰轰烈烈的效果,特别是能够赢得广大歌迷和追星族的普遍欢迎,并能获得高额的票房价值。但是,在我们的文化市场里,一切精神产品虽然都兼容着艺术和商品双重属性,而坚持艺术质量,遵循艺术规律应该成为文化商品的首要品格。音乐演出具有市场经济因素,流行歌曲的文化商品属性尤为突出,但这一切都应该服从并服务于先进文化思想的建设,都应该按照真善美的标准来进行艺术实践。其中,表演的外在形式必须服从歌唱内容表现的需要,一切外在的行为都应该是通过歌曲内容体验后的自然流露和反应。至于观众的态度与评价,则需要辩证地看:他们对演出的种种反应,既体现了对演唱的情感态度,但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所以,一应该重视,二又要具体分析。

总之,流行歌曲演唱中的互动风格体现了其敢于张扬个性,敢于突破传统的时尚,成为联系观众的情感纽带。凡是从歌曲内容出发,发自内心而又有调控的身心互动,可以增强演唱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但那些为互动而互动,甚至不顾歌唱内容而片面追求形式上“轰动效应”的互动,其结果必然导致歌唱艺术的变性和美学品格的失落。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