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音乐管理论文

不科学的视唱训练方法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多年来,我在考虑新的线谱该如何视唱时, 也曾走过一段较长的弯路、经历了长时间的迷惘,我曾 给自然音列中的5个变化音级(按传统音乐理论的叫法)都另外起了唱名,结果,唱起来绕嘴,听起来别扭, 总觉不够理想。2000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我又坐在电脑旁,再次考虑新的线谱该如何视唱。没想到,这次却有了“重大发现”。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我先用排除法对视唱的 作用和目的,逐条进行了分析,……,渐渐地……渐渐地……我发现:五线谱的视唱训练,完全没必要让人们那么作难,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进行;传统的线谱视唱训练,原来是人们认识的一个误区!当时,我感 到非常振奋和惊喜,惊喜这个“重大发现”。近几年,为弄清该“发现”是否属于真正的发现,我征求了很多音乐朋友们的意见,竟然,多数人都赞同这一“悖逆”观点。在此,我斗胆“抛上一砖”,来“撞一撞”长期盘踞在音乐教育中的第二道难关!]

 

 视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人所共知,于是,无论是音乐艺术院校、普通院校的音乐专业、还是业余考级的音乐学习班,…… 都开设了五线谱的视唱课程;前几年,就连中小学的歌唱课本,也都改成了五线谱。尽管如此,却很少有人能把五线谱各个调的视唱唱得音高准确、流畅自如。即使是任课老师,也仅是极少数人能够唱好,而多数中小学、中等艺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音乐科、甚至有些大专、大学音乐专业的老师们,则都是依赖钢琴、风琴才能教学生线谱视唱的(当然这不排除省力的成分在内)。可想而知:连多数老师都视唱不好的视唱教学,学生能唱好吗?这种情况,只怕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也是一种不可回避的、绝无仅有的“怪”现象吧?

据了解,我国的五线谱视唱,不但专业的声乐演员、民乐队员大部分不及格(包括本人在内),就连专业西洋乐队的多数队员也“困难”。谁都不会忘记,在中央电视台历届全国声乐大赛上,歌手的声乐水平都出类拔萃,可多数人的五线谱视唱则“不敢恭维”,很少有人能正确流畅地唱完那简短的两行乐谱;近几年,我曾询问过多位专业西洋乐手,他们都觉得:对于调号里有两个以上升、降音级的不熟悉乐曲,视唱要比视奏困难。我也见过几位乐手的“试”唱,凡唱到“升”音级时,他们多是伸脖子、提眉毛、瞪眼睛,唱到“降”音级时,则又改为缩脖子、收下巴、压喉头,其姿势明显是在帮忙“找”音高。尽管如此,可连我这双较“迟钝”的耳朵,也听得出他们唱的很多音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但当他们视奏时就大不一样了,起码是音高准确、轻松流畅的。

即使是乐队指挥,怕也不是人人都很熟练的。常见,在排练时,他们都是用“嘣蹦蹦…、哒哒哒…、嘀嘀嘀…”的象声词来唱的,因为这样可以躲过“固定唱名法”唱名与音高的矛盾、按首调的感觉“哼唱”,容易把握音准,尤其是他们熟悉的旋律。

上述情况,虽然人人皆知,但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在积极倡导线谱视唱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总是在大力推崇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却很少关注视唱应具有的简易性与实用性。对于如何解决线谱 “视唱难”的问题,却没有有效的办法,对于为何要用“固定唱名法”或“首调唱名法”进行视唱训练,则都是些模糊、牵强的“说法儿”。

既然大家都认为视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基础的东西就应该是简易的,应该让大部分学音乐的人能够容易地掌握,可为什么大部分专业人员的高技能都已经很好了,而五线谱视唱这个基础科目总不过关呢?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传统的视唱方法本身就有问题?是不是我们的认识进入了误区?有没有其它方法同样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确应该冷静、认真地好好考虑考虑了。

下面,我就把自己通过长时间研究而形成的有悖于传统观念的一些观点介绍给大家,权做探讨。 

 (一) 历史上线谱的发展主要是为了器乐和多声音乐的需要

从五线谱的形成历史得知:线谱最初起源于11世纪意大利宗教歌曲的四线谱,当时,音乐中还只限于B音可以降低,降B用“ ”表示,原位B用 “ ”表示,其它音都不可升降。这说明线谱最初是用于声乐的,并且还是便于视唱的。谱中只有一个变化音,视唱起来并不会有多大困难。后来随着俗乐、器乐和多声音乐的采用、乐器构造的逐步完善和音乐的发展、半音运用的增多、转调普遍出现,原来的记谱法因不能适应新的音乐形势的需要,人们只好在四线谱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许多“零部件”以及功能,其中包括线和间的增多、“变音记号”的增多以及和弦、声部的增多等,直到五线谱的形成。由此可见:后来线谱的“发展”趋势,都是为了器乐和多声音乐的需要而“发展”的。尽管这样,五线谱成型后由于其本身的缺陷,还是给器乐的使用增加了不少麻烦和困难(见《五线谱存在的问题》一文)。

可想而知:线谱的“发展”主要为了器乐的需要、形成的五线谱还存在那么多问题,与器乐的实际需要还有那么大距离,那么,对于和器乐有着很大差别(见下节)的声乐来说,问题多多、不适合视唱,就不足为奇了。不然,怎么会有人后来又发明一种专门用于声乐的简谱呢?

有人可能有些疑惑了:乐谱就应该是能唱能奏的,怎么会不适合视唱呢?

其实,乐谱并非是都适合唱奏的:吉他六线谱就是只能奏而不能唱的,它记录的是演奏方法的谱子,也叫“手法谱”;五线谱主要是为西洋器乐“服务”的,它记录的是“固定音高”,虽然能唱但不适合视唱;最适合视唱的是简谱,简谱记录的是“相对音高”,人声最适合唱“相对音高”。  

(二) 正确认识乐器与人嗓在音高调节上的性能差异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乐器和人嗓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它们的构造和调节音高的性能是有很大差别的,乐器(西洋)适合演奏固定音高,人声适合演唱相对音高,它们对记谱的需要是不一样的,我们也应区别对待。否则,就会麻烦多多、困难重重。

西洋键盘乐器上的每个琴键(包括黑键)都是一个“固定音高”,象风琴、手风琴、电子琴这些乐器,在出厂前厂家就已经将每个琴键(包括黑键)的“固定音高”设定好了,演奏者想要个不准的音都没有;钢琴上每个琴键(包括黑键)的“固定音高”是由调律师调整好的,演奏者也不用担心它的音准;吉他与倍斯吉他只要按标准定弦,它们每个品格里每根弦上的音高都是固定不变的;铜管与木管乐器上的每个“固定音高”都有一套或两套(有个别的音有三套)指法,它们的音准虽然会因为吹奏者的气息大小稍有变化,可是,随着演奏者技术的提高,每个“固定音高”是不难奏准的(当然,演奏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听力,可借助首调的感觉校正音准);弓弦乐器尽管没有“固定音高”的键位和品格,但演奏者只要把弦定准,则可借助把位、指位、缩小、扩大手指间的距离来获得具有“固定音高”的各个音级(演奏者也应有良好的听力,也可借助首调的感觉校正音准)。

与西洋乐器相比,人声在演唱“固定音高”方面,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没有任何可依附、利用的物质条件,人们唱出的音高,都是人的大脑想象出来的。但多数成年人*、包括多数专业的西洋乐手都记不住“固定音高”,也想象不出乐音体系中每个音级(包括黑键音级)的“固定音高”有多高,因此,要让它也象乐器那样――能方便、准确地唱出音域内每个音级的“固定音高”,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人声可以方便的唱出乐音体系中每个音级的“固定音高”,调式的音级可能就不是7个了(当然,民族调式的音级有5个、6个、7个三种),可能就是12个“半音音级”,倘若这样,人类音乐史上或许就不会有“调式”之说了。

人声虽不象乐器那样能方便地演奏“固定音高”(也称“绝对音高”),但它却有方便演唱“相对音高”的能力、有任何乐器都不具备的变调方便的优势。任何一段旋律,人声都可以整体地随意变调,不识谱的普通人几乎都能做到,只要在它的音域范围。而乐器(西洋)就麻烦多了,不管乐曲改变什么调高,演奏者都必须改变演奏指法或把位,而指法和把位的改变,绝不是凭空马上就能做到做好的,都必须有相应的按“固定音高”记写的谱子为依据才行。从变调的角度上看,乐器与人声相比,则是很不方便的。

既然人声和乐器在调节音高的性能上存在着这么大的差异、且各有千秋,那么,在编选视唱教材时,就要充分考虑人声擅长演唱“相对音高”的性能特点,选择的谱例和记谱的形式(见后面:五线谱该如何视唱 一节),要尽可能地适合人们视唱,让普通学音乐的人能够把握住音准(因为是为视唱编教材、而不是为视奏编教材)。这样,训练才有效率,才能达到视唱训练的真正目的(当然不是传统视唱要求的:能视唱按固定音位记写的各个调高的乐谱)。

而传统的视唱训练则“一视同仁”,非让视唱和视奏用同样的、只适合乐器演奏的谱子,这无疑是忽视人声与乐器的性能差异、将人声变调方便的优势“束之高阁”、让人声去向乐器“看齐”的糊涂做法。实际上,让人视唱“按固定音位记写的不同调高的”线谱,就象要人用西洋乐器去视奏“按首调记写的不同调高的”简谱一样,都是不方便、不适宜的。

例如:火车和汽车,虽然都是车,但它们的构造和性能是不同的,它们的道路也不可能是一样的。如果有人硬要汽车和火车一样去走铁路,我们肯定认为是很不合适的。可传统的视唱训练和汽车走铁路的“道理”不是很相象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