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探究性音乐欣赏课的观后感 (谈谈上海浦东新区进才北校张开奕老师的公开课)
赵洪啸 摘自:《哄啸音乐教育工作室》
今天下午,由浦东新区泾杨学区组织了一次音乐欣赏探究性公开课,地点在浦东名校进才北校的音乐教室内。 我们听课的十多位音乐教师首先被该校设置先进齐全的音乐教室所吸引。前墙上悬挂着一幅较大的投影屏幕,右侧是多媒体电脑操作平台,四周墙体上安置着环绕音响,艺术吊顶和侧墙安装了吸音设施,教室靠后部分是三层的绒面两用台阶,教室中部是56张比较宽大的学生座椅。这是一间比较标准化配置的音乐教室。...为我们提供这一堂公开课的张开奕老师大方、开朗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堂公开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学生们在课前已经按照教师的布置和引导作了小组分工,并且分别在课外完成了课题小结的演讲课件。他们的课题是“交响诗的有关知识”和“赏析《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本堂课的主要任务是放手让学生进行各个小组结题演说和再欣赏。在整堂课中,学生们的思路非常活跃,对音乐的理解常常出乎大家的意料,却又似乎合情合理...。学生的课件制作都是用.PPT格式,画面、解说词以及音乐的搭配都经过他们各个小组精心的选择和制作,风格各异。学生们的解说和多媒体平台操作虽然略显紧张,但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课件制作的能力还是让听课的教师们感觉到了学生们思维上的自由,以及他们良好的动手、自学能力。 听完这一堂公开课,笔者有以下感触: 1、现代化音乐教学硬件的配备的必要性。许多音乐教师在这里听课,除了看到了一堂有特点的好课,另外是找到了一种难言的失落感----“自己学校的教学条件太差”。面对未来音乐教育,硬件设施对于许多地区和学校来说,是一道很大的难题,许多音乐教师只能在公开课时才能享受一下多媒体教室。日常的教学条件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在我目前所看到的学校里,像进才北校这样硬件条件优越的学校并不多见。 2、一堂成功的音乐探究性展示课。发动学生对未知领域立项进行主动探索是探究性课程的主要特点,在这一堂音乐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和交流,学生们从音乐线条的分析,到对乐曲的场景(音画)理解,从课件中为音乐所配的背景图片,到对乐曲创作时文化背景的分析,无不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和思路。 3、音乐教师的角色转化。课堂中,对乐曲的分析,对“交响诗”的讲解,几乎完全由学生代表(学生自制课件有力的辅助)来完成。音乐教师由执教者几乎变成了旁观者。在这里,张老师充当的是导师的角色----课前布置课题,分配任务。课堂中起到组织作用,在学生代表讲述完毕后进行综合评述。同时,在学生分析问题时,不给学生固定的答案,而是积极的诱导学生作出合理而又有个性的思考。 4、我们其他音乐教师自己该怎么作。探究性课程在上海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几年前风靡全国的黄全愈先生写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中介绍的矿矿(黄博士的儿子)他们进行的所谓“学生课题研究”就已经为我们的探究性课程提供了很好、很成功的范例。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我们自己或者领导者对“探究性课程”理解的偏差,或者由于开展此类课程的客观条件所限制,牌子高高挂起之后做的又是一套。而小三门的音乐课要都要像进才北校那样去开展类似的探究课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但是,我们拥有我们的日常音乐教学的课堂,我们在这一片小天地里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进行探究性教学,自己当导师,让学生当主人。 5、认识到教师宽广的知识面与自我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一堂音乐课中,张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良好的教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这与她平时对多媒体设备的学习和对教学理念的研究是分不开的。但是即使如此,课堂中仍然还是出现了一点小小的缺憾:第一组学生展示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音乐背景图片,学生选用的是绿油油的梯田画面,梯田中隐约可见片片水稻,但是无论是多个学生评论背景是否合适时,还是在教师的综合评价中,都没有任何人质疑梯田的问题,反而有更多的学生选用和认可了这一幅他们认为是绿油油的草原的图,教师也没有任何反应。不敢想象在梯田中行进的军队和商队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所以,没有见太多世面的学生难以看出问题来情有可原,而教师没看出来,则为这堂音乐课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当然,这一点小问题远不足以影响到这堂音乐课的成功)。所以,我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是一件长期和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容的引导我们的学生进行更加广阔的探究性学习。 本文为一时有感而发,仅仅是为准备进行探究性课程的音乐教师们提供一点参考资料,论证多有不周。 同时,感谢为我们提供这次探究性音乐课的上海进才北校和张开奕老师,是因为她的无私奉献和付出,才有了本站今天的话题。
赵洪啸 摘自:《哄啸音乐教育工作室》
今天下午,由浦东新区泾杨学区组织了一次音乐欣赏探究性公开课,地点在浦东名校进才北校的音乐教室内。 我们听课的十多位音乐教师首先被该校设置先进齐全的音乐教室所吸引。前墙上悬挂着一幅较大的投影屏幕,右侧是多媒体电脑操作平台,四周墙体上安置着环绕音响,艺术吊顶和侧墙安装了吸音设施,教室靠后部分是三层的绒面两用台阶,教室中部是56张比较宽大的学生座椅。这是一间比较标准化配置的音乐教室。...为我们提供这一堂公开课的张开奕老师大方、开朗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堂公开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学生们在课前已经按照教师的布置和引导作了小组分工,并且分别在课外完成了课题小结的演讲课件。他们的课题是“交响诗的有关知识”和“赏析《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本堂课的主要任务是放手让学生进行各个小组结题演说和再欣赏。在整堂课中,学生们的思路非常活跃,对音乐的理解常常出乎大家的意料,却又似乎合情合理...。学生的课件制作都是用.PPT格式,画面、解说词以及音乐的搭配都经过他们各个小组精心的选择和制作,风格各异。学生们的解说和多媒体平台操作虽然略显紧张,但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课件制作的能力还是让听课的教师们感觉到了学生们思维上的自由,以及他们良好的动手、自学能力。 听完这一堂公开课,笔者有以下感触: 1、现代化音乐教学硬件的配备的必要性。许多音乐教师在这里听课,除了看到了一堂有特点的好课,另外是找到了一种难言的失落感----“自己学校的教学条件太差”。面对未来音乐教育,硬件设施对于许多地区和学校来说,是一道很大的难题,许多音乐教师只能在公开课时才能享受一下多媒体教室。日常的教学条件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在我目前所看到的学校里,像进才北校这样硬件条件优越的学校并不多见。 2、一堂成功的音乐探究性展示课。发动学生对未知领域立项进行主动探索是探究性课程的主要特点,在这一堂音乐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和交流,学生们从音乐线条的分析,到对乐曲的场景(音画)理解,从课件中为音乐所配的背景图片,到对乐曲创作时文化背景的分析,无不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和思路。 3、音乐教师的角色转化。课堂中,对乐曲的分析,对“交响诗”的讲解,几乎完全由学生代表(学生自制课件有力的辅助)来完成。音乐教师由执教者几乎变成了旁观者。在这里,张老师充当的是导师的角色----课前布置课题,分配任务。课堂中起到组织作用,在学生代表讲述完毕后进行综合评述。同时,在学生分析问题时,不给学生固定的答案,而是积极的诱导学生作出合理而又有个性的思考。 4、我们其他音乐教师自己该怎么作。探究性课程在上海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几年前风靡全国的黄全愈先生写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中介绍的矿矿(黄博士的儿子)他们进行的所谓“学生课题研究”就已经为我们的探究性课程提供了很好、很成功的范例。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我们自己或者领导者对“探究性课程”理解的偏差,或者由于开展此类课程的客观条件所限制,牌子高高挂起之后做的又是一套。而小三门的音乐课要都要像进才北校那样去开展类似的探究课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但是,我们拥有我们的日常音乐教学的课堂,我们在这一片小天地里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进行探究性教学,自己当导师,让学生当主人。 5、认识到教师宽广的知识面与自我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一堂音乐课中,张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良好的教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这与她平时对多媒体设备的学习和对教学理念的研究是分不开的。但是即使如此,课堂中仍然还是出现了一点小小的缺憾:第一组学生展示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音乐背景图片,学生选用的是绿油油的梯田画面,梯田中隐约可见片片水稻,但是无论是多个学生评论背景是否合适时,还是在教师的综合评价中,都没有任何人质疑梯田的问题,反而有更多的学生选用和认可了这一幅他们认为是绿油油的草原的图,教师也没有任何反应。不敢想象在梯田中行进的军队和商队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所以,没有见太多世面的学生难以看出问题来情有可原,而教师没看出来,则为这堂音乐课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当然,这一点小问题远不足以影响到这堂音乐课的成功)。所以,我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是一件长期和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容的引导我们的学生进行更加广阔的探究性学习。 本文为一时有感而发,仅仅是为准备进行探究性课程的音乐教师们提供一点参考资料,论证多有不周。 同时,感谢为我们提供这次探究性音乐课的上海进才北校和张开奕老师,是因为她的无私奉献和付出,才有了本站今天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