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温州 项雅丽
几节课下来,我发现一年级的歌曲教学效果强差人意。虽然学生对上音乐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每次在学习歌曲时总会出现倦意,特别在歌词教学这一块。
今天教唱《我有一只小羊羔》,这是一首著名的美国儿童歌曲。根据以往的经验,这首歌一部分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有些在在幼儿园里唱过,有些在唱片里听过,更有个别学习电子琴的时候学过,甚至会用唱名流利地唱出来。所以相比其他的歌曲,这首歌的学唱应该更为轻松。本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为学唱歌曲,并能背唱;认识碰钟,并为歌曲进行伴奏;能跟着老师用唱名唱歌。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里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这首歌曲,学习歌曲的时候对于歌词的记忆表现的相当勉强,又出现倦怠的感觉。最后一环跟着老师唱唱名自然是完成不了了。上完第一个班后,自然又是调整教学内容,把目标再定的浅显一点。
于是心中一直有这么一个疑问:农村学校与我们用的是同一个教材,这样的教材对于他们是不是太深了?虽然教师可以调整教材,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情况是不同的、音乐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必须合理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教学目标调整了,对于他们的能力培养是不是也打了折扣呢?
高 宝治教授的《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给了我一个明确的方向。古往今来的教育,大都是照本宣科的记忆教育。教师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要求大家熟记掌握,然后进行考试,这是一种完全依赖记忆的教育。音乐教学的目标“不在于按照教科书上规定的顺序,一首曲、一首曲地教会唱歌,而是利用教科书上或其他教材,使学生们获得学习音乐的方式和方法”,“通过‘音’来进行自我表现,通过音乐的表现来达到‘心’(情感和感情)的相互交流”。所以音乐教学大纲上并没有标明某一年级段一定要掌握多少音乐知识、要掌握多少音乐技能,与其说要教给学生音乐表现的技术,不如说更应该重视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快乐。想到这些,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