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众 清华毕业生中,不仅有大批的科技巨擘、学术大师,还有许多文艺巨匠。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曹禺的传世之作《雷雨》,就是他就读清华时坐在图书馆里写成的;中国近代音乐创始人之一的黄自,《围城》的作者、著名学者钱钟书,著名戏剧家洪深、英若诚,《歌唱祖国》的词作者王辛笛等均出自清华。
几十年来,清华大学坚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广泛开展课外艺术活动。1914年学生中就成立了歌咏团,后来成立了国乐社、国剧社、美术社等各种文艺社团。20世纪20年代,学校成立了中乐部,30年代又成立了西乐部,负责学生的艺术教育。当时,学生们进行“救亡宣传”,高唱《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鼓舞人民抗日。到40年代,又成立了“高声唱合唱团”、“清华剧艺社”等。他们演出《清明前后》等话剧,团结了一批热血青年为救国救亡而呐喊,鼓舞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独裁,使许多学生从此走上革命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学生组织军乐、合唱、舞蹈、话剧等文艺社团。1958年学校正式建立“清华大学学生文工团”,1980年恢复学生文艺社团,1993年改称“学生艺术团”。现在的清华学生艺术团共有军乐队、民乐队、交响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等10个队,有来自全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600多名成员,是国内高校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学生艺术团。
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和整个学校的治学空气结合在一起,培养出多种多样的出色人才。许多清华人既在学术研究上颇有建树,在艺术领域也很有造诣。很多人会使用一两种乐器,会识乐谱,懂得欣赏高雅音乐,有着较高的艺术修养。
清华的教育观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学校里开展艺术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包括活动能力、心理素质、性格情操等方面,有很重要的熏陶作用。艺术教育也是情感教育,通过长期艺术活动的实践,多数同学不仅充满朝气,心理素质好,还重感情,为人坦率、真诚。在清华,艺术教育被人们誉为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加速器”。
近年来,清华大学继承和发扬了重视美育的好传统。学校设有艺术教育中心,中心开设有“音乐基础知识与欣赏”课及各门类艺术自选课。学生艺术团也非常活跃,经常在校园里举办演奏会、音乐会。清华大学学生交响乐团的水平也达到了较高层次,经常举行演出。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院与清华合并,成为清华美术学院,进一步促进了清华美育教育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