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表述为“丰富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等,这充分体现出情感审美的特征,体现了音乐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性质。然而当我们满怀期待地想从孩子们的目光中获得那一丝丝的感动时,眼前却是一片木然,一片无知,是音乐失去了它的功效?歌声代表我的心:“我应该如何?如何回到你的心田, 我应该怎样?怎样才能走进你的梦。”
【故事描述】
由于受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平时的课堂中无法利用教学光碟进行教学,因此每当学期快结束时,我总会安排2-3个课时,把孩子们带到多媒体教室,把光碟中的一些录像片断等内容放给孩子们看,并趁这样的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些音乐教学网站,上网浏览一些有趣的音乐Flash动画,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一次,根据教学进度的安排,我又带大家来到学校展艺厅,在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后,我又象往常一样登上了我喜爱的“洪啸音乐教学网”,带领他们观看Flash动画,不知为什么,观看了几则风趣、幽默的动画后,我向他们推荐了作品“流浪的母子----猫(亲情)”,看了这件作品的人,无论谁都会被母子的亲情所感动。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那种远离现实、凄惨的音乐回荡在耳边)冬去春来,流浪的母子虽然过着清苦的生活,可流浪的日子却是温馨的,小猫在妈妈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她们有过短暂的分离,可她们坚信谁都不能将她们分开,直到有一天,一群恶毒的野猫用利剑射死了猫妈妈,小猫的美梦破灭了。(音乐变的越来越急促,越来越揪心,音调突然增高,现实是那样的冷淡,一种对现实非常无奈的情愫)小猫拼命地抓住妈妈的灵魂,穿过树林,翻过高山,趟过溪流,连天上的彩虹也感动地为他搭桥,小猫的眼泪变成了血水,那声嘶力竭的哭喊声仍旧留不住妈妈离去的脚步。它跟随妈妈的灵魂,来到冥界,它恨透了那里的人们,用仇恨的尖刀砍向他们,尖刀上沾满了敌人的鲜血,终于妈妈逃脱了敌人的魔爪,飞回了小猫身边,母爱重又回到了小猫身边。用作者的话说:“此刻,两只猫心里装满了幸福,准备上路了!更重要的是小猫不再惧怕外面的世界,它要做一只勇敢的猫。”
当我试图擦干眼泪抬起头,想对大家说什么时,我发现讲台下静得出奇,这群平日里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眼睛里竟都噙着泪水,我真是太残忍了!我完全没有考虑孩子们的感受!我再一次为孩子们的感动而感动得眼睛湿润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不知道该对我的孩子说些什么。只记得大概沉默了3分钟,我用颤抖的声音说了这样几句话:“同学们,看了刚才的动画,想想我们的爸爸、妈妈,真该对自己的父母好一点,好好读书,用我们的好成绩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反思与讨论】
这是一个真实的课堂片断描述,为什么仅仅改变了上课的地点、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选取了同学们平时未曾接触过的教学材料,学生就有如此强烈的情感反应?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讨论:
1、有一位伟人说过: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而该动画讲述的正是人们心灵最深处的母爱。这是一种最真实的、最朴实的感情,是每个人都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都能为之震撼的感情。它的故事触及了人的心灵最深处,让孩子们获得了情感的共鸣。
2、如果说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前提,体验是学习音乐的核心,审美是学习音乐的宗旨,那么情感便是音
乐学习的纽带。背景音乐选自电影《末代皇帝》插曲,音乐的纽带将故事与学生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它用同一旋律层层反复的手法,把那种远离现实,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母爱的强烈渴望表现的非常到位,整个作品有了音乐的衬托,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3、如果说前两者是引起学生强烈情感共鸣的主要因素,那么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没有多媒体的课堂)中我们该拿什么来感动孩子们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及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激发情感动力。只有当教师把真情实感倾注到音乐之中,从而进入学习音乐的最佳状态。在具体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感投入:(一)备课的情感投入。教师可以通过查阅各种文字资料、聆听音响等方法充分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二)将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这点,首先是音乐语言的情感化,其次,课堂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和感人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师应善于用语言传递作品的情感,去有力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三)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之情。要努力创造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直至师生间相互需要得到满足的和谐的气氛。
为感动而感动,一切竟是那么的自然!